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向小行星進發!天問二號開啟「追星」之旅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央視網 的圖片

向小行星進發!天問二號開啟「追星」之旅,5月29日凌晨1時3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首次小行星探測與採樣返回之旅。

問天求索,我國首次小行星探測與採樣返回之旅正式啟程!

天問二號任務設計周期10年左右,主要任務目標是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並返回地球,此後再對主帶彗星311P開展科學探測。這是繼探月、探火後,中國人在浩瀚星宇的又一次重要探索之旅。

茫茫星海,為何選擇「追」這兩顆星?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韓思遠介紹,小行星2016HO3是人類目前發現的地球准衛星之一[1]。其保留着太陽系誕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陽系早期物質組成、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科研價值。

主帶彗星311P是運行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同時具有傳統彗星的物質構成特徵和小行星的軌道特徵。對該主帶彗星進行探測,有助於了解小天體的物質組成、結構以及演化機制,填補太陽系小天體研究領域的空白。

「追星」之旅,「第一棒」至關重要

本次任務是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球逃逸軌道發射,對火箭的入軌精度要求更高。「如果將火箭入軌比作投籃,這次的難度就像從上海投球到位於北京的籃筐中,籃球不僅要準確入筐,還要以特定的角度和速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魏遠明說。

配備精良裝備,才能精準「問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陳春亮介紹,天問二號探測器上配置了中視場彩色相機、多光譜相機等11台科學設備,助力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對小行星和主帶彗星進行探測,獲取科學數據。

由於小天體引力非常弱小,堅硬表面易造成探測器反彈,而鬆散表面又難以阻止探測器下陷,探測器的控制必須精準。據介紹,探測器將採用「邊飛邊探邊決策」的策略,從距離目標天體約2000千米開始,基本自主開展目標天體精準捕獲、逐步接近、科學探測和樣品採集。

「實施天問二號任務,推動星際探測征程接續前進,邁出了深空探測的新一步。」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說,任務實施周期長,風險難度大,後續還將經歷10餘個飛行階段。在完成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天問二號返回艙預計於2027年底着陸地球並完成回收;此後,主探測器將按計劃繼續飛行,前往主帶彗星311P開展後續探測。

天問二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與回收、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承擔工程總體工作,負責任務的總體設計和實施管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牽頭承擔探測器系統研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運載火箭系統研製;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牽頭承擔地面應用系統。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78次發射[2]。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是我國高軌發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國宇航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發射,曾執行過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等探月工程任務。為確保「長征三號乙火箭『可靠、精準、準時』答卷」,跑好天問二號任務「第一棒」,設計人員歷時2年完成了多輪設計迭代,同時滿足了各方約束要求,實現火箭與探測器完美「交接班」。

從天問一號火星「首秀」,到天問二號開啟小行星探測與採樣返回之旅,中國航天人正以「日積跬步」的創新與積累,向着浩瀚深空不斷求索,揭開更多宇宙奧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