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任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任臣(1628年-1689年),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徵鳴,託園,福建興化府平海衛(今莆田秀嶼區平海鎮)人。任臣為吳祭裔孫,聚居平海灣,後來遷居浙江仁和縣(今浙江杭州)。

生平簡介

隨父過著「耕牧河山之陽」的童年生活。詩書繼世,家學淵源,其幼即好學,十歲誦讀古文。「志行端慤(誠實),博學而思深。」為諸生時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均名列第一(院試第一名為院案首)。

任臣雖為秀才出身,但是書無所不讀,賦性耿介,鴻識孤詣,別有一番抱負。

詔舉「博學鴻儒」

據《清史稿·選舉志》載:「雍正十一年(1733),詔曰:'博學鴻詞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康熙十七年(1678)特詔薦舉,召試授職,得人極盛。'」原來康熙帝為了選拔碩彥奇才和爭取山林隱逸之士,也是為了牢籠明代的遺民,特於一般的科舉外,詔舉「博學鴻儒」,令京師內外地方官員各舉知。一時各地薦舉了博學鴻儒一百四十三人,在康熙十八年(1679)集於京師,由皇帝親臨監試於體仁閣。任臣以布衣負重名,郡邑有司薦舉,即日催其就道,苦無疾不得辭,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勉強赴京應試,朝廷錄取了第一等彭孫遹等二十人,第二等李來泰吳任臣等三十人(見[1]),俱授翰林院檢討,令纂修《明史》。

二十載始修成《圖書集成》一書,為鴻篇巨製

康熙十九年(1680),上仿照歷代開國帝王故事,召集群儒,從事大規模的編纂,由國家主持開館修《明史》,兼修《三禮義疏》、《性理精義》 、《朱子全書》、《通鑑輯覽》、《圖書集成》、《淵鑑類函》、《佩文韻府》、《全唐詩》、《四朝詩》、《駢字類編》、 《康熙字典》、《子史精華》、《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數十種,其中尤以歷時二十載始修成共一萬卷的《圖書集成》一書,為鴻篇巨製。據《清史列傳》卷六十八記載,《明史·曆志》即出於吳任臣之手(按:《律曆志》為舊史篇名,記載一代樂律和曆法的沿革。《史記》律書、曆書各為一篇。班固《漢書》始併律、歷為一志。其後《後漢書》、《晉書》、《魏書》、《隋書》、《宋史》均有此志)。

長於天文,術數之學,通曉古文,善於算術,尤擅樂律

他精於「天官奇壬之術,射事多中,時人比之管、郭,亦精樂律。」(見王晫《今世說》)。任臣博學多才,長於天文,術數之學,通曉古文,善於算術,尤擅樂律。能編識漢「大呂」鐘。(按:大呂為古代樂名,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六陰皆稱呂,其四為大呂。《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顧炎武言「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

任臣居北京之時,與諸多學人交往甚密,如李因篤(字天生),工詩、精音韻,亦擢康熙間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同館供職。毛奇齡(字大可),亦擢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修纂官,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有《西河合集》四百餘卷存世。更有吳錦雯高鳴九梅鼎九等人。(見《文獻徵存錄》卷二)。清初大學者、詩文家顧亭林,初名絳,明亡改名炎武,其卓然獨出,不僅以文章著稱,而所著之文,淵博崇實,饒有生氣,為世所重,與黃宗羲王夫之為三大家,人稱「清初三先生」,實乃清代文家開山之祖也,其著述繁富,不下五十種。他在《廣師》一文中,曾就其「同學之士」、「輒就所見詳之」,其中就有吳任臣,說是「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 (見四部叢書刊本《亭林文集》卷六。)顧炎武在當時號稱淹博,而他卻對吳任臣的博聞強記至為傾倒。

讀者稱其「廣蒐博引,可稱淹貫」

任臣才鋒踔厲,學問亦足以副之,讀者稱其「廣蒐博引,可稱淹貫」,其著述有《周禮大義補》、《禮通》、《春秋正朔考辨》 、《山海經廣注》、《字彙補》、《南北史合注》、《託園詩文集》和《十國春秋》114卷,尤以代表作《十國春秋》最著名。任臣的史才在當時即為人所稱道,[2]載:「當時詞科以史才稱者,朱彝尊汪琬、吳任臣及耒為最著。」他的史學才能與文學家、學者朱彝尊相提並論,可見當時人對任臣的推許。

分修《律曆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任臣平生勤於著述,又充《明史》纂修官,分修《律曆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終因費時傷神,操勞過度,卒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時所修《律曆志》已成。[3]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少霞周昂重刊《十國春秋》。窮其平生披閱廣蒐所及,隨筆札記,得到有關史事三百餘條,因輯為《拾遺》、《備考》兩卷,附於其後,作為《十國春秋》一書的第一百一十五捲和一百一十六卷。

《十國春秋》

《十國春秋》共一百一十四卷,計吳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後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吳越十三卷,閩十卷,荊南四卷,北漢五卷,十國紀元表一卷,十國世系表一卷,十國地理表二卷,十國藩鎮表一卷,十國百官表一卷。(按:新編《莆田市志》卷四十四人物,吳任臣條云:「著有《十國春秋》一百四十卷,有誤,實為一百一十四卷)。吳任臣的這部巨著,已遠遠超過宋人的《五國故事》和《九國志》。儘管馬令和大詩人陸游的《南唐書》號稱詳贍,吳任臣所撰的《十國春秋》則充分利用了馬、陸兩書的材料,但馬書與陸書僅是南唐一國之史,吳書的規模浩繁是比馬、陸兩大家大得多的。《十國春秋》完成於康熙八年(1669),旋即鋟板問世。

吳任臣撰《十國春秋》,在寫十國君主之事蹟與重大歷史事件時,所據以司馬光《資治通鑑》和薛居正、歐陽修二史。《十國春秋》的眾多人物傳記,則採自五代、兩宋時的各種雜史、野史、地誌、筆記、類書、文集等。其撰《十國春秋序》雲:「任臣以孤陋之學,思取十國人物事實而章著之,網羅典籍,爰勒一書,名曰《十國春秋》,為本紀二十,世家二十二,列傳千二百八十二(如列傳中介紹有閩莆陽人物:陳洪進、徐昌嗣、陳嶠、黃滔、徐寅、翁承贊、鄭良士七人)。人以國分,事以類屬。又為《紀元》、《世系》、《地理》、《藩鎮》、《百官》五表,總一百一十四卷。雖世遠人湮,書冊難考,乃鑑觀諸邦,略得而論。……書成,聊著纂述之大指如此。康熙八年(1669)己酉孟夏,仁和吳任臣撰。」[4]



七言律詩

序:園在西溪,明洪尚書鍾別業,今已易主,惟小丘尚存。

秋憲當年賦《遂初》,槿籬茅屋樹枝疏。一溪香雪長攜屐,滿院蘿陰正讀書。

乍可山如人影澹,無妨月照夜台虛。荒煙此日迷花塢,十笏模糊指舊廬。 [5]

注釋

  1. 《清史稿》文苑列傳一彭孫遹
  2. 《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潘耒傳》
  3. 光緒杭州府志》:「竭四十晝夜,終卷遇疾驟發,僵仆車中卒。」
  4. 清代史學家吳任臣與《十國春秋》
  5. 詩詞庫>淸>吳任臣>七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