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吹牛的青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吹牛的青蛙》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1]。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採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

正文

兩隻吹牛的青蛙在湖邊相遇了,就亂吹起來。

一隻瞪着眼睛說:「我今天吞下了一隻兔。」

吹牛的青蛙

另一隻挺着肚皮說:「我今天吞下了一隻羊。」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隻牛。」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隻象。」

它們兩個把眼睛鼓得圓圓的,把肚子挺得大大的,越吹越神。一隻白鷺踏着大步走過來了。它們一瞧見,便「撲通」、「撲通」趕緊跳進水裡逃走了。

白鷺笑道:「哈哈!假如我不來打斷它們的話,它們一定會把地球都吞進去了!」

消極作用

從心理學上來說,吹牛與說大話是一種心理需求,它可以讓我們快速地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同時也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心,緩解我們內心的焦慮。

喜歡吹牛的朋友,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於顯示自我、獲得別人關注的目的。

而藉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的典範,當屬二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附近爆炸,警衛問他為什麼不 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這種大話也被稱為"正常的大話",它能讓人獲得心理博弈優勢,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降低了焦慮情緒。

但是如果吹牛過於離譜,那麼就要警惕是否存在心理疾病,躁狂症與妄想會讓人變得亢奮、不知疲倦、自我評價過高。這種不正常很容易識別,如果吹噓得很離譜或完全不符邏輯,就該帶他們去精神心理科檢查與診斷。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2],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視頻

吹牛的青蛙 相關視頻

兒童故事大全:愛吹牛的青蛙
小星星講故事——愛吹牛的青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