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書·李弼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書·李弼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黃門侍郎。祖貴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贈涼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過人。屬魏室喪亂,語所親曰:「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魏永安元年,爾朱天光闢為別將,從天光西討,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虜將軍,封石門縣伯,邑五百戶。又與賀拔岳討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慶雲,皆破之。弼恆先鋒陷陣,所向披靡,賊咸畏之,曰「莫當李將軍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加通直散騎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恆州大中正尋除南秦州刺史隨悅征討屢有克捷。及悅害賀拔岳,軍停隴上。太祖自平涼進軍討悅。弼諫悅曰:「岳無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撫納其眾,使無所歸。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為主將報讎,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謝之,不然,恐必受禍。」悅惶惑,計無所出。弼知悅必敗,乃謂所親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義可宗。侯莫陳公智小謀大,豈能自保?吾等若不為計,恐與之同至族滅。」會太祖軍至,悅乃棄秦州南出,據險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許背悅來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陳公欲還秦州,汝等何不束裝?」弼妻,悅之姨也,特為悅所親委,眾咸信之。人情驚擾,不可復定,皆散走,爭趣秦州。弼乃先馳據城門以慰輯之,遂擁眾以歸太祖。悅由此遂敗。太祖謂弼曰:「公與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悅,得金寶奴婢,悉以好者賜之。仍令弼以本官鎮原州。尋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討,朝受令,夕便引路,不問私事,亦未嘗宿於家。其憂國忘身,類皆如此。兼復性沉雄,有深識,故能以功名終。元年十月,薨於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舉哀,比葬,三臨其喪,給大輅、龍旗,陳軍至於墓所。諡曰武。尋追封魏國公,配食太祖廟庭。

譯文

李弼字景和,是遼東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黃門侍郎。他的祖父李貴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親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贈為涼州刺史。

李弼從小就有遠大抱負,體力超過一般人。當時正處於魏室衰亡禍亂時期,李弼對親近之人說:「大丈夫生在世上,應當親歷戰陣,蕩平寇賊,安定國家,以博取功名,怎麼能碌碌無為,僅靠着官階資歷求得榮耀之位呢?」魏永安元年,爾朱天光任命他為別將,他隨從爾朱天光西征,打敗赤水蜀。以戰功升征虜將軍,封石門縣伯,食邑五百戶。又與賀拔岳討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慶雲,都擊敗了他們。在作戰時,李弼常常率先衝鋒陷陣,所向無敵,賊眾都懼怕他,說:「不要阻擋在李將軍的軍隊前面呀!」

爾朱天光前去洛陽,李弼隸屬侯莫陳悅,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騎常侍銜。太昌初年,被任命為清河郡守、恆州大中正。不久又任南秦州刺史。跟隨侯莫陳悅征戰,多次取得勝利。到侯莫陳悅殺害死賀拔岳後,軍隊駐留在晚上。太祖從平涼進軍討伐侯莫陳悅。李弼勸告侯莫陳悅道:「賀拔岳沒有罪,可是您卻殺害了他,您又不能安撫、收編他的部眾,這使他們沒有可以歸順、依附的人。宇文夏州將他們收編並利用他們,得到他們的拚命效力,都說要為主將報仇,他們的用意自然就不小。如今應當解除兵權謝罪,不這樣的話,恐怕必然受禍。」侯莫陳悅驚慌不定,拿不出主意來。

李弼知道侯莫陳悅必敗,就對左右親近的人說:「宇文夏州才智和謀略超過世人,他的品德仁義值得世人師法。侯莫陳公才智很小而圖謀很大,哪裡能夠保全自己呢?我們如果不想辦法,恐怕要同他一起被誅殺滅族。」恰好宇文夏州軍隊開到,侯莫陳悅就放棄秦州南逃,據守險要之地以自守。次日,李弼偷偷派使者告訴宇文夏州,許諾背叛侯莫陳悅前來投降。當夜,李弼集合部眾說道:「侯莫陳公想回到秦州,你們為什麼還不收拾行裝?」李弼之妻是侯莫陳悅的姨媽,所以特別受侯莫陳悅親信重用,部眾都相信李弼的話。人心驚慌,無法安定,紛紛潰散逃走,爭着往秦州去。李弼馳馬先到秦州,在城門前對他們盡情安撫,於是(侯莫陳悅的部下)帶領部眾歸順宇文夏州。侯莫陳悅因此失敗。太祖(宇文夏州)對李弼說:「只要您和我一條心,即可平定天下。」擊敗侯莫陳悅以後,所俘獲的金銀財寶和奴婢,都是挑選好的賞賜給李弼。命令李弼仍然以原來官職鎮守原州。不久,任命他為秦州刺史。

李弼每次征討,都是早晨受命,晚上便出發,從不過問個人私事,也不曾在家裡住宿過。他憂慮國事、忘記自身,大多是這樣的情況。加上他性情沉穩果敢,卓有見識,所以能以功名告終。元年十月,他在職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四歲。周世宗當天就為他舉哀。等到下葬的時候,三次親臨葬所,並賜給他大輅車、龍旗,從住宅到墓地都陳列兵卒,諡號為武。不久,追封他為魏國公,又配饗魏文帝的廟庭。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