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令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令飛
周令飛
原文名 Lingfei Zhou
出生 1953年4月
北京
逝世 2018年11月3日(2018-11-03)(55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浙江紹興
職業 文化工作者、國際製作人
知名作品 《魯迅是誰》
《魯迅姓什麼》
《讓魯迅回家》

周令飛,1953年生於北京,魯迅長孫[1] ,周海嬰長子,國際大型文化活動製作人、社會工作者, 1969年北京景山學校畢業,1980年出國深造,赴日本富士電視台進修電子媒體。

人物簡歷

周令飛,祖父:魯迅(周樹人);祖母:許廣平;父親:周海嬰。 1953年生於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學校畢業。上小學的時候,不經大人同意,自己跑去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17歲高中畢業,還不夠參軍年齡,卻硬是向軍代表軟磨硬泡當了兵,並在部隊中入黨。。恢復高考,雖然複習了幾個月,但終因為文革動亂,過早荒廢學業,沒能報考。後來以軍隊攝影記者轉業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1980年,國家允許自費出國留學了,幾經努力終於得以去東京留學,學習電視製作。此後,因為愛情,做了台灣女婿。1999年到上海工作,2002年創立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創設國家級魯迅文化基金會,成為公益文化終生義工至今,傳播和普及魯迅精神,推動現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

現任:魯迅文化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 理事長,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 主任;另任:魯迅文化論壇組委會主席、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組委會主席,國際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會長、北京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上海魯迅中學名譽校長、海南魯迅中學名譽校長 、紹興旅港同鄉會常務顧問、日本勝山城博物館顧問、台灣大陸節目推廣總監、上海紹興企業家聯合會理事、廣州許地許氏宗親會顧問、北京越城商會顧問等。歷任:攝影記者、美術編輯、影視節目策劃編導、國際大型文化活動製作人等。

近十五年來主要從事魯迅傳播與普及的文化公益工作,目前每年舉辦"魯迅文化論壇"、"全國魯迅校際交流會"、"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魯迅文化講座"和"魯迅是誰巡展"等大型品牌活動。

曾撰寫發表《魯迅是誰》《魯迅姓什麼》《讓魯迅回家》等長篇理論文章,2002年創建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2009年創建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2012年創設國家級魯迅文化基金會。

人物故事

爺爺光環孫長成

周令飛也是魯迅的長孫,1953年生於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學校畢業,16歲參軍。現在,人們看到濃密的眉毛、一字胡的周令飛總會說句「太像了,簡直就是活脫脫的魯迅先生! 」


周令飛也很喜歡自己的鬍子,從1969年當兵便開始留起。常有人問他是不是刻意去模仿爺爺?周令飛說完全沒有,「它就是自然長成這種形狀的。 」周令飛不僅長相酷似魯迅,連脾氣性格也幾乎一樣,他的父親周海嬰說:「這是典型的隔代遺傳,和他爺爺一樣,他自己認準的事情,非要達到目的不可。 」他從小被祖母許廣平一手帶大。

周令飛生活在祖父魯迅的巨大光環下,自己的生活也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尷尬,最無奈的就是上學的時候,學到魯迅的課文了,而且我們知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魯迅的作品在教科書上都是非常多的。周令飛曾說過:「我小的時候,在學校里,人家都像看珍稀動物一樣到我們班上看我。每次學到爺爺的課文,同學就會對我說:『是你爺爺寫的。 』口氣很羨慕,但聽多了,我心裡就變得怪怪的,總想逃脫出來。 」


與台同學生愛情

周令飛在日本讀書期間,結識了班上一位台灣來的女同學張純華。二人一來二去產生了愛情。

就在這時,卻發生了一些意外的事。首先是張純華被父母召回台灣。原來台灣有關方面知道這件事後,勸告張的父母,說是你家女兒竟然在日本與大陸男子談情說愛,而這男子又不是尋常之人,他是「黨國」一向最討厭的魯迅之孫!她父親本是個生意人,一向不問政治,聽了這話便急忙召回了女兒。直到半年後,在張純華口頭保證下,才允許她重返日本學習。

而大陸方面也早就開始注意周令飛與張純華的關係了,關注的重點當然是張純華的政治面貌和接近周令飛的真正動機。因此,組織上考慮要周令飛終止在日本的學習,立即回國。周令飛的想法是,自己與那個女孩已經生死不可分離,既然大陸不能容忍他的愛,那麼,就只有一條路——走!乘飛機從日本直飛台灣,在臨上飛機前,他向媒體發表了聲明:此舉純粹是為了愛情,而沒有任何別的企圖;此事與我父母無關。[2]


「公派自費」赴日留學

周令飛,生於1953年,性格頗有點像爺爺魯迅。據周海嬰說:他「性格極強,自己認準的事情,非要達到目的不可」。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就不經大人同意,自己跑去報考一個解放軍少年藝術學校;16歲上中學時,年齡還不到參軍標準,卻硬是向軍代表軟纏硬磨地當了兵;幾年後,轉業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

恢復高考時,他雖然複習了幾個月,但終因參軍過早,影響了學習,以致基礎太差沒敢報考。到1979年前後,國家允許自費出國留學了,周令飛又動了繼續學習的念頭,通過朋友聯絡,向東京的一所語言學校報了名,打算先通過語言關,再進修別的專業。為此,他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

因為他是魯迅的後代,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格外重視。據周海嬰講,當時有關方面認為,「像我們這種人家的孩子以自費名義出去留學,要靠外國人來關照,未免有失國家體面。」但按規定,周令飛又不合「公派」的資格,最後弄出個「公派自費」的辦法讓他去留學了。

但這決定來得有點遲,等周令飛趕到日本,學校已經開學一個月了。


攜妻赴台苦創業

周令飛有着他祖父一般執拗的性格。在他攜妻赴台時,他對追來採訪的記者們說:台灣、大陸都是中國,一個中國男人和一個中國女人,有戀愛結婚的自由,也有選擇居住地的自由。他想告訴大家,這是他的「個人事件」,不是「政治事件」。

但周令飛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也給周海嬰夫婦帶來了很多麻煩。當時周海嬰的頂頭上司——廣電部部長吳冷西把他叫去,說周令飛的行為,政治影響極壞,並以黨和組織的名義命令周海嬰寫一個聲明,宣布與周令飛脫離父子關係。後來,他在單位閱讀文件的資格被取消,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的資格也被取消,他夫人的工作權利亦遭到剝奪,直到1986年才恢復。

這件事的衝擊波還影響到了令飛在日本讀書的妹妹,差點使她的學業半途而廢。

而身在台灣的周令飛生活也並不平順,一度還因為來自大陸且是魯迅後人的身份而找不到工作。周令飛一開始在岳父開的百貨公司做協理,但後來因為經濟變化,生意每況愈下,百貨公司最終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周令飛與張純華自行就業,他們買了一台爆米花機,將爆好的米花批發給攤販。魯迅的孫子竟然落到了賣爆米花的地步,這當然是一大新聞!周海嬰寫道:「這事給那些無聊記者獲悉,寫文章拿我兒子當笑話,說什麼想不到魯迅的孫子竟落到在台北賣爆米花過日子的地步。但我兒子不以為意,心想我本分做生意,靠勞動吃飯,這給祖父丟什麼臉?他照樣干他的。」

周令飛和張純華最終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雖不算富裕卻也舒適安逸的家」。後來廖承志對周海嬰說,周令飛在台灣表現得很好,北京方面從未把他當什麼叛逃者。這對周令飛而言,可謂莫大的安慰。

周令飛的夫人和子女目前仍在台灣。但周令飛現已打算長期留在祖國大陸。

周令飛長期在上海生活,從1歲至16歲由祖母許廣平一手帶大。2005年11月,周令飛代表父親周海嬰,特地來看看祖母許廣平的故居。年過半百的周令飛深情地說:「我雖然多次來過廣州,卻是第一次來到祖母家,看到祖母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看到許氏家族的親人,感到很高興。」


家有小女初長成

   周令飛的女兒周璟馨曾在台灣熱門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出鏡,那次是評選「名門千金」,時年22歲的她透露「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節目片段、相片在網上熱傳,短短一個月,她的網絡相冊已有過百萬網民瀏覽,在學校甚至有同學向她拿簽名。

周璟馨身高1.61米,就讀於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眉宇間透着曾祖父魯迅的英氣。周璟馨坦言,對曾祖父魯迅認識不多,只是零散地聽到家人的相關談論,不過,她還是對曾祖父感到十分驕傲。

身為名人之後,不少網民對周璟馨的生活很有興趣。周璟馨表示她在台北長大,父母工作很忙,從小都由菲傭帶大。她自言生活不是十分富裕,並表示和其他同學一樣,在課餘時要到餐廳打工掙零用錢。

周令飛表示,女兒參加綜藝節目一事,他們尊重和支持。

魯迅作品熱台灣

在台灣,儘管也有人撰文說周令飛的行動是什麼「投奔光明」,但學術界及廣大讀者更感興趣的是周令飛的特殊身份,因而許多人把周令飛與魯迅聯繫在一起,魯迅及其作品頃刻間成了熱門話題。眾多報刊報道周令飛來台時,均以「《阿Q正傳》[3]作者之孫」稱之,無形中宣傳了魯迅的《阿Q正傳》。過去台灣讀者耳熟能詳的是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這次,魯迅的聲名大有掩蓋胡適之勢。

因為周令飛來台,出版商掀起了一股盜印魯迅著作的熱潮。有個別書商竟不顧當局不許進口大陸書的禁令,利用水運或航運引進人民文學出版社16卷本《魯迅全集》,由原價人民幣56元暴漲至新台幣2萬元,在台灣地區創造了單個作家作品集要價最高的紀錄。

隨着《魯迅全集》全方位登陸台灣,魯迅及其胞弟周作人見報率逐日增高,評價也出乎預料的好。《聯合文學》作為台灣最具權威性的純文學月刊,於1988年12月推出了《現代人看「醜陋的中國人」阿Q》專輯,肯定《阿Q正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是魯迅最優秀的代表作」。

主要著作

《三十年來話從頭》《夢幻狂想奏鳴曲-大陸舞台藝術40年》等。 策劃與主編:《魯迅家庭大相簿》《鏡匣人間》《魯迅的藝術世界》《魯迅是誰》《魯迅影像故事》《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魯迅大全集》《歷史的"暗室"》《魯迅零距離》《漸遠漸進--魯迅"立人"思想啟示錄》等書籍。

主要獲獎

韓國文化局獎牌、日本電視台取締役社長獎狀、日本電視台公演事務局長獎狀 、日本富士電視台公演事務局長獎狀 、日本多田清文化紀念財團獎狀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