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姓《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姬姓,台灣土著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

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4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

姓氏源流

源於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源於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源於少數民族

①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複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源於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台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源於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源於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源於少數民族

①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複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源於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台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1]

文物遺存

徽州周氏祠堂(又名敬愛堂)始建於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七月戊子日。這是一座廊院式祠堂,也是一座最能體現徽州文化特色的大型建築。祠堂長37.5米,寬17.2米,共有木柱76根,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對聯,建築面積114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分為前、中、後三進。2004年10月被列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南村村蟠龍西街27號。當地人又稱"孖祠堂",兩座祠堂並排在一起,規模形制基本相同。左邊一座為紀祀始祖周仕龍而建,右邊一座為紀祀三世祖周遂祿而建。2002年7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