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鯁生生平故事簡介周鯁生的成就有哪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鯁生

來自網絡的圖片

周鯁生生平故事簡介周鯁生的成就有哪些?周鯁生生平簡介:周鯁生的故事是怎樣的?周鯁生的成就有哪些?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周鯁生(1889-1971),又名周覽,漢族,湖南長沙府長沙縣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法學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1]

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後留學英法,獲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及巴黎大學國際法學博士學位。歷任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及校務長。

1939年赴美國講學。回國後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在武漢大學從事學術活動,因嚴厲批判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而著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主要著作有《國際法大綱》、《近代歐洲政治史》、《不平等條約十講》等。

周鯁生的故事

一、幼年時期

周鯁生幼年十分不幸。他4歲喪母,跟隨在縣衙門做錄事(管文筆一類差事)的父親生活。10歲喪父,幸得父親朋友相助,照顧他的生活並讓他在家中私塾念書。

周鯁生少時讀書聰穎,才智過人。13歲就參加科舉考試,考中過秀才。在清末廢除科舉興辦學堂時,他靠公費到學堂念書。

二、留學國外

1906年,他17歲時,公費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攻讀。

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了推翻滿清王朝的鬥爭。當時,他和幾個朋友在漢口辦《民國日報》,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統治,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不久報紙被查封,他受到通緝而亡命上海。

後來,在黃興的支持和幫助下,他獲得湖南省官費到英國留學。他先在愛丁堡大學攻讀政法,後又轉到法國巴黎大學繼續深造,獲得法國國家法學博士學位。

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會」,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接受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激起了中國留學生的強烈憤慨。

周鯁生和留英、留法的中國留學生一道,包圍了在巴黎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不准他在和約上簽字。這時,國內正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海內外學生遙相呼應,掀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三、回國發展

1921年底周鯁生回國,先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任法制經濟部主任。第二年,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到北京大學任教授、政治系主任。

1926年以後,他又到南京東南大學任教授、政治系主任。1928年7月,國民黨政府大學院正式決定籌建國立武漢大學,指派劉樹杞(當時湖北省教育廳長)、李四光、王星拱、周鯁生等人組成籌備委員會。周鯁生是國立武漢大學的創建人之一。

1930年他到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抗戰時間,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周鯁生被聘為教務長。1939年9月,周鯁生赴美國講學並擔任出席太平洋國際學會年會的中國代表和聯合國組織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

當時的武漢大學校長王星拱,因病向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呈請辭職。1945年7月,教育部批准並任命周鯁生接任校長。1945年周鯁生回國,8月8日到校宣誓就職。

四、熱愛教育工作

周鯁生熱愛教育工作,長期從事教學實踐,當教務長和校長時也沒有脫離教學崗位。他開的課有時多至五、六門。在北大講課,連教室的窗台上都坐滿了旁聽的人,深受學生歡迎。

著名法學家韓德培教授說:「他1922年就開始在北大教國際法。從那時起,在中國凡是有些成就的國際法學者,就我所知,幾乎很少不是在他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五、愛惜尊重人才

周鯁生愛惜人才,尊重人才。他在美國時親自到許多大學去物色教授。韓德培、吳於廑、張培剛就是他當年到哈佛大學邀請來武大任教的三位青年教授。

當年武大各個學院都有年青的教授。周鯁生敬佩蔡元培先生兼收並容的氣度和精神,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正如此,在武大建立起一支學術力量很強的師資隊伍,使武漢大學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

六、高等教育貢獻

周鯁生不僅是我國現代國際法方面的祖師和泰斗,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對我國高等教育作出了貢獻。

在當時教育很不景氣的情況下,他提出:高等院校既要普遍發展,也應該重點發展。主張充實和加強那些設備好、教員好、環境也好的學校。

他認為:「到處辦校的結果,反倒無力補充好學校,與其多辦學校,實在不如集中幾個比較好的學校來充實。」並預言:「武大原來的建築只能容納一千人左右,在將來至少要辦到能容納五千人,甚至一萬人」。「倘若不能容納更多的學生,又怎能負起一等大學的責任呢?」

在周鯁生擔任校長期間,武漢大學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除原有的文、法、理、工4個學院外,又恢復了農學院,增設了醫學院,使武漢大學成為一所包括6個學院的多學科綜合性大學。

七、注重理論實踐

周鯁生注重理論與實踐(應用)的並重。他在國際法的教學和研究中,主義聯繫實際,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利益。193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東北,英法等國操縱國際聯盟,藉口調解中日爭議派出調查團來華,炮製了歪曲事實的《國聯調查報告書》。

對此,周鯁生在《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上,連續發表題為《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的文章,從國際法的角度,予以深刻的揭露。

其後,國聯中某些人又企圖吸收偽滿洲國加入國聯。周鯁生又發表《所謂滿洲國之承認問題》,給以嚴正駁斥。

他批評國民黨政府的教育偏重應用而不重視理論,「提倡實科,壓縮文科」。他指出:「在學術教育的立場上,這實在是不妥當的」。他說:「武大今後的政策,對於理論尚要多注意」。

周鯁生注重出人才,也注重出科研成果。他主張大學應該「造人」(出人才),也應該「出品」(出科研成果)。譚經常呼籲:「在校內造成研究的空氣,在『出品』工作上有學術價值的貢獻,是今後大家努力的目標」。[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