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作品名稱:《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為酬和友人裴迪而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兩聯就着「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後兩聯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全詩感情深摯,語言淺白,始終出以談話的口吻,推心置腹,盪氣迴腸,在杜詩七律中別具一格,歷來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

原文

譯文

蜀州東亭,盛放官梅,爾乃勃發詩興,就像當年詠梅揚州的何遜。此時,面對雪景,自然遙遙相思,何況趕上送別客人,恰逢臘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虧沒有寄來折梅,勾起我歲末傷情,賞閱折梅,怎勘那鄉愁繚亂,思緒紛紛。這裡的江邊,也有一棵梅花,漸趨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髮絲絲,繁霜染鬢。 [2]

賞析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二句拿何遜來比裴迪以讚美裴迪的詠早梅詩。何遜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詩人,杜甫《解悶十二首》之七,有「頗學陰(鏗)何(遜)苦用心」的詩句,這裡把裴迪與何遜相比,是表示對裴迪和他來詩的推崇。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動詩興」。這樣遙領故人對自己的相憶,表達了對故人的深深謝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誼。當時正是安史叛軍氣焰囂張、大唐帝國萬方多難之際,裴杜二人又都來蜀中萬里作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憶之情,彌足珍重。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早梅開花在歲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歲月無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鄉,渴望與親人團聚。大概裴詩有嘆惜不能折梅相贈之意,而詩人卻慶幸未蒙以梅相寄,以免勾起傷感。他懇切地告訴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他草堂門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樹:「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催人白頭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鄉之愁,憶友之愁,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憂國憂民、傷時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攢聚一身,自然白頭,與梅花梅樹棋手沒什麼相干。可憐這「江邊一樹」,也實在晦氣,自家無端挨罵不算,還牽連得百里之外的東亭梅花,也被宣布為不受歡迎者。

此詩通篇都以早梅傷愁立意,前兩聯就着「憶」字感謝故人對自己的思念,後兩聯圍繞「愁」字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構思重點在於抒情,不在詠物,但歷來被推為詠梅詩的上品,明代王世貞更有「古今詠梅第一」的說法(見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卷九引)。原來,詩歌大抵以寫情為第一要義,詠物詩也須物中見情,而且越真摯越深切越好,王世貞立論的出發點,應該也是一個「情」字。作為詠物詩,這首詩重在抒情,在杜詩七律中,算是別具一種風格。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