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咽後淋巴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咽後淋巴結

系頸深淋巴結之一。位於鼻咽部的後面,頭長肌的前方,收集鼻腔、副鼻竇、咽、軟齶、硬齶、咽鼓管、中耳管處的淋巴管。如在此淋巴收納區域內有炎症或惡性腫瘤,此淋巴結可出現相應的反應。頸外側深淋巴結沿頸內靜脈排列,其上端位於鼻咽部後方的淋巴結,稱咽後淋巴結,收集鼻、鼻旁竇、鼻咽部等處的淋巴,鼻咽癌時先轉移至此。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咽後淋巴結
  • 外文名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s

目錄

1、咽後淋巴結的解剖結構:

2、咽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咽後淋巴結的解剖結構

咽後淋巴結位於咽後間隙內,咽後間隙前界為咽縮肌,後界為椎前筋膜,兩側為頸動脈鞘,上起顱底,向下經食管後間隙與後縱隔相通。這些淋巴結分兩組:咽後外側組淋巴結和咽後內側組淋巴結。

咽後外側組淋巴結(Rouviere淋巴結)不僅位於鼻咽後外側而且分布於口咽後外側壁的C1--C3頸椎水平。正常情況下每側有1~3個淋巴結。這些淋巴結在兒童中幾乎均可見到,而在成人中可能出現於一側,且多呈兩葉或三葉融合。其中最大的淋巴結位於近顱底區域,在兒童期其直徑一般為10~15mm,而在青年時期這些淋巴結在正常情況下一般直徑5--8mm,年長者一般直徑3~5mm。咽後內側組淋巴結位於外側組的下方,分為上、下兩亞組。

咽後淋巴結有鼻咽、鼻竇、軟齶、口咽、中耳、咽鼓管、頸段食管和甲狀腺後方等區域的淋巴匯入,引流至頸靜脈鏈的上方(II區)和頸後三角(V區)。

咽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咽後淋巴結轉移較難診斷主要是由於淋巴結的位置超出了體格檢查和標準的頸清掃術的範圍。通過影像學技術對淋巴結的狀態進行評價是可靠的,CT和MRI可以很靈敏的檢測出咽後淋巴結的病變。部分學者等報道放射科醫師通過CT讀片對咽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敏性是50%,特異性達70%,陽性預測值是33%,陰性預測值是82%。MRI能夠分辨小的淋巴結並且可以將淋巴結與鄰近的鼻咽腫瘤原發灶辨別開來,因此對於評價咽後淋巴結的狀態MRI優於CT。

當淋巴結表現為壞死或腫瘤包膜外擴散時應考慮為轉移,而不考慮淋巴結的大小。Lam等認為在成年人正常的外側組咽後淋巴結最大直徑不應超過4mm,而內側組出現任何淋巴結應考慮異常。部分學者等指出咽後外側區淋巴結最小直徑>5mm應認為是轉移,而內側組出現任何可見的淋巴結應考慮為惡性疾病。[1]

參考文獻

  1. 咽後淋巴結,醫學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