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哈喇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喇河鎮位於威寧縣城西南部,距縣城52公里,辦公所地在哈喇河鎮馬脖村。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居住着、回、苗、布依5個民族,共4970戶、2399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5370人,占總人口的71.54%。全鎮行政總面積143.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78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0.6%;林地121500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6.3%;牧草地20000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3%;其它土地面積51518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3.8%。[1]

基本簡介

哈喇河鎮是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通過撤鄉設鎮所設立的鎮。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威寧自治縣玉龍鄉等撤鄉設鎮的批覆》(黔府函〔2015〕298號),同意撤銷哈喇河鄉建制,設置哈喇河鎮,撤鄉設鎮後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地貌

哈喇河鎮全鎮平均海2370拔米,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1960米,相對高差820米。[3] 哈喇河鎮屬河谷深切谷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和砂頁岩和玄武岩,有黃棕壤、潮濕淤泥土、灰泡黃泥土等多個土類,地形複雜。

下轄村組

所轄村:閘塘村馬脖村,河邊村,馬店村,六角村,海外村,發沙村,牛街村 生產總值:4260.0 萬元。

產業狀況

哈喇河鎮是全縣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鄉鎮之一,是全縣著名的優質黃梨主產區,盛產黃梨、核桃等。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蕎麥,經濟作物有烤煙、芸豆、魔芋、紅苕等;乾鮮水果有梨子、核桃、桃子等;蔬菜主要有白菜、蓮花白、辣椒等;中藥材有黨參、天麻、黃柏、半夏、杜仲等。

發展定位

依託特殊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威寧試點"和"兩年提速發展目標"的要求,迅速提升一個產業(黃梨產業),打造全省知名品牌;夯實兩個基礎(基層基礎、農業基礎),打造全縣兩項特色產業(蔬菜和種草養畜);注重三項建設(環境建設、作風建設、項目建設);抓好四項工作(扶貧脫貧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人口計劃生育工作)。[2]

名優土特

威寧大黃梨

哈喇河鎮是威寧大黃梨的主要產地,每到春天,梨花競相開放,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一片潔白,仿佛置身一個銀白的世界。當春風吹過,一陣花香沁人心脾,花瓣隨風飄揚,才知道這是在花從中。一片片雪白的落蕊隨風飄蕩,有的飄落田間地頭,像星星;有的落入河流,隨着波光,載着夢想,飄向遠方,形成了一到獨特的風景。

旅遊資源

岩石大瀑布

哈喇河鎮岩石大瀑布位於哈喇河鎮與秀水鄉交界處,由岩石多年風化而成,瀑布從東向西,站在高處,放眼望去,仿佛置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優美環境。

花山節

花山節是苗族同胞的一個傳統節日。

哈喇河鎮是一個民族鄉鎮,苗族是哈喇河鎮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牛街村的西那組、馬店村的黑山營組、麥地組和箐腳組。苗族有着豐富的文化傳統,哈喇河鎮的苗族至今還保留着苗家千百年前的文化、生活習俗、節日慶典。而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花山節"。

花山節又名"踩花山",是由古代苗族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農民們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等的盛大聚會演變而來。

節日期間,女生們穿上自己做的花衣服,一方面吸引男青年的注意力;一方面也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以此取得男方的愛慕。男生們則吹起蘆笙跳起鍋莊舞吸引對方。每年的五月初五,在苗寨里,苗族同胞們伴着歡樂的舞蹈,品着醇香的羊角酒,聽着悅耳的蘆笙和動人的苗家山歌融入愛的世界。此情此景,讓人流連忘返。除了這些,他們還有許多的才藝展示,例如:刺繡、射弩、蠟染、織布等,體現了苗家幾千年來的勤勞、善良、熱情、勇敢。豐富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讓人神往。

即使在今天,隨着時代的進步,他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美好的生活,但他們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希望在自己的文化中快樂着,並把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讓自己的文化與社會主義新文化和諧發展,奏出美妙的樂章。

紅軍墳

紅軍墳位於哈喇河鎮馬脖村馬脖組,這裡埋葬的是一位忠於革命的將士,據說叫何連高,但已無證可考。

當年,紅軍長征經過哈喇河時,何連長因在彝良與國民黨軍戰鬥時負傷,到哈喇河轎子口時傷勢發作,無法跟上部隊,於是就留在轎子口柳趕生家治病,可當他病快治好去追趕部隊時,一位姓王的人貪圖他身上的衣服,於是在路上趁他不備時把他害了。

1968年8月,經人檢舉,這位姓王的人被民兵抓起來,經審問他說出了埋屍的地方,政府人員要他帶民兵去找,他從一石崖下挖出屍體後,跳崖自盡。

1968年8月18日,威寧縣觀風海區哈喇河公社革委會買一口棺材把紅軍連長的屍體裝着,安排民兵抬到馬脖村馬脖組哈喇河鄉政府後面的山坡上埋葬,下葬那天,方圓幾十里的人都趕來追悼,民兵抬着屍體走在前面,政府人員緊隨其後,然後是學生,學生後面是人民群眾,具說有幾千人送葬花圈也不少,送葬隊伍壯觀,但除了哭泣聲,沒有其它的聲音,場面莊嚴、肅穆和敬仰。

2003年9月8日,哈喇河鄉黨委政府召開會議,決定籌集資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重新修建紅軍烈士墓,為紅軍連長立碑紀念,從這一年開始,每年清明,鄉黨委、政府、學校便組織幹部、職工、學校師生為烈士掃墓,並逐步形成全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現在,紅軍烈士墓的四周山坡上長滿了黃李樹,春天,每逢梨花盛開時,一棵棵黃梨樹就像一個個龐大的白色花圈圍繞在墓的四方,就像是大自然為了敬仰這位當年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連長敬獻天然花圈一樣。秋天,一顆顆碩大的黃梨樹結滿了香甜金黃的黃梨,由綠葉陪襯着,點綴在蒼翠碧綠的哈喇河谷旁,展示了當年的紅軍長征在今天終於為人民培育出了豐盛的革命果實。[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