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朝禮儀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朝禮儀

來自網絡的圖片

唐朝禮儀文化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代人深受儒家文化、孔老等思想影響,其中的書生們更是把傳統禮儀表現的淋漓盡致,大部分書生為人謙虛中庸,遇人彬彬有禮,拱手作揖等。那麼唐朝作為中華歷代文化的繁榮代表,其具體的禮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1]

據說唐朝的人們很注重每一個時辰的禮儀跟習俗,古時候的的每日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而非現代的24小時。唐朝百姓會根據每一個時辰總出不同的傳統禮儀與風俗行為。而這十二時辰制起源西周時代,一直被古人沿用下來,到了大唐時期則更加的空前繁榮。

比如唐朝的「叉手禮」,其禮儀流行在唐宋之間,屬於後輩對長輩的敬重禮儀,見面時後輩會對前輩,舉手雙手交叉,掌心朝身體,來做出叉手禮。宋朝文人曾寫有一本《事林廣記》的古籍,裡面描述了叉手禮的過程:

「凡是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握右手拇指,而左手小指需朝着右手腕,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四指皆筆直,如右手掩住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需稍離二到三寸左右,此乃才為叉手法」。

叉手禮

在唐朝開始流行使用,並且沿襲到宋朝,特別是一些政府機關,上峰高管對底下官員派發任務的時候,下屬官員需要行一個叉手禮,然後嘴上要回復一聲:「喏」,跟現代的:「是」一樣道理。此喏非唯唯諾諾的諾音,正確念法是「惹」。估計是想表達下官也惹了這事情。近期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就出現過這種唐朝的「叉手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觀摩一下。

遞名刺

唐朝由於經濟繁榮,天下太平,子民們之間的人際交往開始頻繁。此時有身份的、有職務的唐朝人就會叫人專門製作一種象徵自己的身份跟職業的身份牌,叫做「名刺」。而該種重視禮貌的禮儀,一般成為唐朝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很多時候前去別人府邸拜訪,下人不認識來者,又不能直接放其進去,於是來訪之人就遞上一張名刺,讓下人傳給主人,主人看後就明白,來者是誰了。

另外,有的書生為了讓監考官注意自己的文章,於是也會經常給對方遞名刺,以便留下深刻印象,讓對方多關照自己。話說,當時有一位盧杞的書生,此人為了把自己推廣出去,就每天背着幾百張名刺混跡各種場所,凡是遇見有權有勢之人,就上前跟人家互遞名刺,最終通過此方式,結識了一個監考官員,使得他在科舉中取得不錯的成績,還以此成為了朝廷命官。看來自古到今,遞名片這種禮貌交際方式確實很重要。

另外在唐朝在穿着方面也十分講究各種禮儀,當時可以說是中華文化較為發達時期,文化跟藝術等領域都比較繁榮昌盛,因此唐朝服飾也非常注重地要體現出傳統禮儀。

唐朝男女衣着穿戴禮儀

平時唐朝男子一般都會穿圓領款的袍衫,同常為圓形衣領、袖子跟衣襟拼接。而朝廷的文官們則要穿長到腳部的袍衫,武官們則穿長到膝蓋下的袍衫,這跟現代的西服差不多,幾乎是人手一件。每當唐朝有什麼喜慶節日,或者盛宴,全朝人都會穿着袍衫出席,其包括了皇帝、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等。而如果不穿袍衫,則是一種有失禮儀的表現,很容易被唐朝人看成是異類。

唐朝男子穿袍衫,女子則要穿褥裙

唐朝時期的女子一般都會受到封建禮儀的管制,她們接受的禮儀的程度要比男子深入,凡是遇見男子或長輩,都有各種規定禮儀。而平日裡穿衣服,更加要注重。唐朝的褥裙也是當時的一種時尚女裝,其衣服長度延到腰間位置,屬於超短款上衣跟長裙拼接而成的女裝,衣領分別有:直領、斜領、方領、圓領、袒領、雞心形狀領等。而穿這種裙子,屬於一個唐朝女子對傳統禮儀的基本尊重。

宮廷禮儀方面,值得一說的是大家熟知的「三拜九叩」。唐朝的三拜九叩跟清朝的不同,雖然該禮儀制度到清朝的文獻里才有記載,但不表明唐朝沒有。不過古代的文武百官比較流行用「再拜稽首」禮儀,其在大唐更加慣用。

主要是朝着唐朝皇帝,進行3次的參拜。通常在唐朝,文武百官聞鼓聲進殿開朝,首先會對皇帝,進行兩次稽首跪拜,拜完後眾多官臣齊齊起來列好隊伍排好,接着由宰相當中的「侍中」官職的大臣,迎上前接下皇上的聖旨,完畢後原地退回,走向百官的東北向位置,臉部向西,放聲大喊:「有制」等於是皇帝有旨意的意思。喊完,眾百官又一次得集體對皇帝跪拜,弄完後,這位侍中大人才開始念讀聖旨內容。

一般稽首跪拜禮,具體是要頭部呈俯狀點地,然後左手按着右手抱拳互握,拜的時候也很講究,先是站着頭部形成俯伏,再到雙手,接着拱手至地,此時雙手不能鬆開,手部擺放在膝蓋前方位置,而頭部則至在雙手前面,因此一氣呵成,完成一拜之禮,方才稱得上是大臣對天子的敬重禮儀。

跪拜禮

唐朝除了官員要對皇帝舉行稽首禮之外,平時見面也要進行跪拜禮。古代的人們喜歡席地而坐,期間臀部緊挨着腳後跟位置,行禮時,提腰令臀部離開腳後跟,接着膝蓋向前傾,跪到地面,以完成跪拜禮。古籍《周禮》有描述,稱古代人們的跪拜禮儀大概可分為9種:稽首、空首、吉拜、震動、凶拜、肅拜、褒拜以及頓首跟奇拜。然而後來日本人就把唐朝的跪拜禮學到家,他們的房子通常沒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行禮也跟上述的跪拜方式差不多。

另外還有作揖,這是一種主賓相遇之際的禮儀,通常不用在正式場合。比如交情十分好的朋友,關係不錯的鄰居、同事、同學等,見面都會拱手或作揖。拱手一般是指表達出自己的敬意,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如果是對方遇到凶喪之事,則要相反拱手作禮,也就是左手在內,右手在外。作長揖,則是比較輕鬆的一種敬重禮儀,其無論是男女老少前輩後輩都可使用。

通常會大臂一開,甩起衣袖,雙手高高舉起,握成拱手形狀,如果高高的由上往下行禮,因此被稱為長揖。唱諾則是作揖的升級版本,在小說《水滸傳》里,我們經常看到好漢們見面時,除了拱手作揖之外,還喜歡唱個諾,如武松砍了西門慶,流落成為頭陀跟宋江相遇後,就首先稱,小弟給哥哥先唱個諾了。其實這種屬於宋朝時期,男子給別人作揖的時候,同時發出祝賀聲的禮儀,其在當時十分流行以及時尚,故此我們就在小說章節里經常能看見。

唐朝男子們見面喜歡作揖唱諾,女子則不然,她們有自己的傳統禮儀,叫做「道萬福」。唐宋時代的女子,跟人見面之時會行一個萬福禮儀,其雙手的手指互相緊扣,輕輕的移至腰間右側,然後儒雅的彎腰微蹲給人行禮,在行禮的同時口中說一聲:「萬福」。然而唐朝盛世的禮儀還有很多,比如過什麼節日,穿什麼衣服,進行什麼樣的祭祀活動,吃什麼食物等等,這些在古籍中均有記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