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啼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啼鳥》
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詞

《啼鳥》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分為三個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主要是時令和環境的描寫。中間二十句為第二部分,描寫了"百舌""黃鸝""青竹筍""戴勝"等啼鳥,描繪了一幅百鳥爭嗚的陽春圖景。最後十二句為第三部分,寫自己"遭讒口"後無法消磨時光,於是只好以酒澆愁,醉與花鳥為朋。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音節流暢自然,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啼鳥以情性。

這首詩作於慶曆六年(1046年),當時歐陽修貶官於滁州,這次貶謫之因與"慶曆新政"有關·。慶曆二年,范仲淹等人為了緩和國家內外交困的嚴重情況,曾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欲作政治改革,但這些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朝廷內外的強烈反對下,"新政"很快夭折,范仲淹等人逐一被驅出朝廷。

歐陽修是"慶曆新政"的積極支持者,他也被一些進讒之人加上莫須有的罪名,貶逐出去。這是歐陽修仕途生涯中的第二次貶謫,他的內心十分憤懣,他在《滁州謝上表》中寫道:"嘗列諫垣,議論多及於權貴,指目不勝於怨怒,若臣身不黜,則攻者不休。"憤激之情,溢於言表。但是歐陽修並沒有把這樣的情感直接宣洩子詩作中,他以一種婉轉的方式吐露了深沉的內心,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啼鳥》

創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處;《歐陽文忠公集》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啼鳥》[1]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

花深葉暗耀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鳥言我豈解爾意,綿蠻但愛聲可聽。

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曉催天明。

黃鸝顏色已可愛,舌端啞咤如嬌嬰。

竹林靜啼青竹筍,深處不見惟聞聲。

陂田遶郭白水滿,戴勝穀穀催春耕。

誰謂鳴鳩拙無用,雄雌各自知陰晴。

雨聲蕭蕭泥滑滑,草深苔綠無人行。

獨有花上提葫蘆,勸我沽酒花前傾。

其餘百種各嘲哳,異鄉殊俗難知名。

我遭讒口身落此,每聞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盞常恨無娉婷。

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

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

身閒酒美惜光景,惟恐鳥散花飄零。

可笑靈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

白話譯文

滁州一帶春天來臨非常的溫暖,繁花似錦,萬物競生。

官府所在地非常荒涼,卻草木茂盛,奼紫嫣紅的百花開放了。

在光輝之下花兒美艷,綠葉繁茂,天氣暖和,鳥兒們都開始啼叫。

鳥兒的語言,我怎麼能懂得你的意思,綿蠻的叫聲卻叫人非常喜歡。

我在南邊睡得多,往窗外看去,百舌在天還沒亮時就可以叫了。

黃鶯的顏色我非常的喜歡,叫聲如同嬌小可愛的嬰兒學說話。

竹林里的青竹筍也在啼叫着,到竹林深處也找不到它,卻能聽到它的聲音。

水田圍繞着村莊,看着波光粼粼的,布穀鳥的叫聲好像在催人們耕種。

誰說斑鳩笨拙無用,其實他們各自知道天氣的陰晴變化。

蕭蕭的雨聲就好像泥滑滑的叫聲,深綠色的草和苔蘚,沒人去踩踏。

只有花上的提壺鳥,好像在叫我去買酒來,在花前倒酒喝。

其餘許多種鳥也發出細碎繁雜的聲音,在不痛地地方也難叫出它的名字。

我遭受讒言被貶流落到這裡,每當聽到花言巧語都會感到特別生氣。

春天來到這滁州感到非常的寂寞,捧着酒杯因為沒有能歌善舞的美女而感到遺憾。

鮮花和鳥叫聲也使我自醉,在自醉中與花鳥交朋友。

花也能對我笑的樣子,鳥兒也能勸我喝酒,並不是無情的動物。

遊手好閒的喝酒,珍惜大好時光,只怕鳥兒飛走,花兒凋謝。

何必要象屈原那樣苦悶憂愁,應該流連光景,飲酒作樂。

作品賞析

這首詩按內容,大致可分為三段。

首四句為一段,為全詩的序曲,主要是時令和環境的描寫:雖然是官居荒涼,雖然是窮山僻壤,但春天一到,則陽氣萌動,繁花似錦,萬物競生。這幾句的渲染,為全詩定下了歡快明朗的基調。

從"花深葉暗"句到"異鄉殊俗難知名",為第二段。這一段緊承上文,轉入對各類啼鳥的描寫。"百舌"、"黃鸝"、"青竹筍"、"戴勝"、"鳴鳩"、"泥滑滑"、"提葫蘆"等,均為鳥名。而"綿蠻"、"啞咤"、"穀穀"、"嘲哳"等,則都是形容各種鳥叫的詞語。

作者觀察細膩,時或用一兩個恰當比喻,描繪了一幅百鳥爭嗚的陽春圖景,寫得很有情致。儘管作者起先說"鳥言我豈解爾意",但到後來,他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啼鳥感染了,覺得啼鳥原來也具有性情。那不會營巢、素稱笨拙的斑鳩,也知曉陰晴,正如古諺所說:"天欲雨,鳩逐婦;天既雨,鳩呼婦。"那花上的提葫蘆,也如同通曉人性,向詩人頻頗勸酒。在這一片生機盎然的氣氛之中,遭貶謫的詩人的感想,就是下文要描敘的內容。

從"我遭讒口"句到最後,是全詩的第三段,同時也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筆鋒一轉,由鳥及人。所謂"我遭讒口",是指慶曆五年(1045年)有人謠傳作者和留養在家的孤甥張氏有不正當的關係這件事。此事後來雖經辯明,但歐陽修卻終於因此降官,出知滁州。他既遭此誣陷,在政治鬥爭中又曾多次為流言中傷,所以他每聞那些如簧之巧舌,僧惡之心,即時生起。然而,山城寂寞,美人歌舞全無。詩人無法消磨時光,於是只好以酒澆愁,醉與花鳥為朋。

因為"花能嫣然顧我笑,鳥勸我飲非無情",這種擬人的手法,不管是詩人醉後的想象,還是詩人聊以自慰之語,反正到了這兩句,人和物已經融為一體,作者的心境已經由激動而歸於平靜。他既擔心鳥散花落,又笑屈原的憔悴獨醒,自尋煩惱。這最後兩句所表達的三分無奈、七分曠達的思想,既是該篇題旨的歸結,同時也是歐陽修屢遭貶謫後的處世之方。在其《與尹師魯書》、《夷陵縣至喜堂記》、《醉翁亭記》諸文以及《戲答元珍》詩等作品裡,他曾多次表示要不以遷謫之情縈懷,不作窮苦之文字。他告誡自己:"野芳雖晚不須嗟。"

這首詩在形式上也有值得讀者注意之處。首先是語言通俗易懂,音節流暢自然,不求險怪,不掉書袋,具有行雲流水般的舒捲流動之美。其次是移情入景,借物言情。整體上,此詩採用了賦的手法。但是,賦中也含有比興。題為"啼鳥",目的卻是要寫人。作者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啼鳥以情性,借"啼鳥"來引導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物我交融"之境。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2]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3]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4]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體驗。表現這類情感的詞作雖然不太多,但畢竟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類型化的相思恨別,也能夠用以抒發作者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更展現出他瀟灑曠達的風神個性。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用詞來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着直接的影響。[5]

視頻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四)沙場初點兵

鄧麗君—處處聞啼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