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喀斯開山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喀斯喀特山脈

圖片來自britannica

喀斯喀特山脈英語:Cascade Range)是北美洲的一條主要山脈,北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穿越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最終到達加利福尼亞州,在它的沿線有十多座火山。有時美國人也會以北喀斯喀特山脈來稱呼喀斯喀特山脈位於華盛頓州境內的部分(不過更常用來指稱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而其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境內的部分被當地人稱之為加拿大喀斯喀特山脈Canadian CascadesCascade Mountains)。

喀斯喀特山脈由北喀斯喀特山脈的非火山山脈和多個如喀斯開高山山脈High Cascades)的火山山脈組成,瑞尼爾山為喀斯喀特山脈的最高峰,標高14,411英尺(4,392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

喀斯喀特山脈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過去200年中,美國本土的火山噴發都發生在喀斯喀特山脈的火山。最近的兩次大型噴發為1914-1921年拉森火山噴發和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2004-2008年間,聖海倫火山也曾發生數次小型噴發[1]。除了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員外,喀斯開山脈也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

歷史

美洲原住民居住在喀斯開山脈以有上千年之久,也產生了不少以喀斯開山脈為背景的神話或傳奇。其中一個傳奇中說,聖海倫被形容為一位外型姣好的少女,並被胡得和亞當斯所憎恨。原住民也有自己稱呼這些山嶽名稱,比如說盧紹錫德語中的「Tahoma」指的是瑞尼爾山、「Koma Kulshan」或「Kulshan」指的則是貝克山、「Louwala-Clough」代表的是聖海倫火山,意為冒煙的山。

1792年早期,英國皇家海軍軍官喬治·溫哥華發現普吉特海灣,並以他身邊的海軍少尉約瑟夫·貝克的姓氏將他所看到的高山命名為貝克山。不過在1790年,第一個發現這座山的歐洲人-曼努埃爾·坎佩爾-則是把這座山命名為「大迦密山瑞尼爾山則是以彼得·瑞尼爾海軍上將命名。1792年晚期,溫哥華派遣他手下的威廉·羅伯特·布勞頓海軍上尉前去探索哥倫比亞河下游,並以英國皇家海軍上將薩穆爾·胡德,第一代胡德子爵的姓氏命名胡德山。1792年5月,溫哥華在哥倫比亞河口發現又發現了一座高山,他以一名英國外交官:阿萊恩·菲茨赫伯特,第一代聖海倫男爵來命名這座山,即為聖海倫火山[2]。不過溫哥華和他的探險隊並沒有命名這座山脈,而是簡稱為「東方雪山山脈」。更早之前的西班牙探險者則是稱為「雪山」。

1805年,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隊經由哥倫比亞河穿越了喀斯開山脈,這也是此後許多年通過喀斯開山脈的唯一方式。他們是除了美洲原住民外第一批看到亞當斯山的人,但當時劉易斯和克拉克一行人卻將它錯認成了聖海倫火山,之後他們看見聖海倫火山時也誤認成了瑞尼爾山。歸途時,劉易斯等人又發現了一座傑佛遜山,並以該次遠征隊的贊助者-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之名將其命名為傑佛遜山。當時,劉易斯與克拉克將喀斯開山脈稱呼為西部山脈。

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的路途中,最後的一個挑戰是哥倫比亞河峽谷中的急流,現在這些急流因為邦納維爾水壩的興建,都已經被水淹沒。遠征結束後,許許多多的拓荒者和貿易商,踏著劉易斯一行人的腳印穿越喀斯開山脈。很快的,這些山頂被白雪覆蓋的高山,由於附近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瀑布,而被稱為「瀑布山脈」,久而久之就被簡化成了「喀斯開」。喀斯開山脈這一名稱被大衛·道格拉斯在其著作中首次採用。

1814年,亞歷山大·羅斯 (毛皮貿易商)西北公司的毛皮貿易商-為了尋找跨越北喀斯開山脈的道路,從奧卡諾根堡壘到普吉特海灣一路橫越喀斯開山脈的北端。在亞歷山大的路線報告中,他對他所採用的路線描述十分混亂,亞歷山大稱他沿著美則河進入山脈,一般推測他通過喀斯開山口抵達了史蓋基河。亞歷山大是第一個探索美則河流域的歐裔美國人,也可能是第一個探索斯特何金河與布里奇溪流域的人。由於難以穿越喀斯開山脈北部,以及河狸的數量下降,在亞歷山大以後,毛皮貿易公司只對哥倫比亞河以北的喀斯開山脈進行了少少幾次探勘活動。

因為哈德遜灣公司溫哥華堡(現奧勒岡州波特蘭附近)建立了大型貿易據點,加速了歐洲和美國人在喀斯開地區的開發活動。以這個據點為基點,哈德遜灣公司的狩獵隊為了尋找河狸和其他毛皮動物,走遍了喀斯開山脈。1820-1830年代,哈德遜灣公司的獵人們利用錫斯基尤小徑,成為除了原住民以外,喀斯開山脈南端的第一批探勘者。這條小徑行經火山口湖、麥勞夫林山、醫藥湖火山、沙斯塔山拉森火山[3]

隨著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發展,在1846年奧勒岡邊界爭議中,喀斯開山脈被提議作為邊界線的基礎,但美國拒絕了這個提案,以北緯49度線,從貝克山北部橫切山脈作為邊界線。在爭議期間和1858年英屬哥倫比亞殖民地成立時,哈德遜灣公司的約克法克特里運輸隊(哈德遜灣公司的毛皮運輸隊伍),利用喀斯開山脈東方的沃卡諾甘河以及哥倫比亞河來通過山脈。比起水路,穿越山脈的山道就不常被人使用或知曉。納奇斯山道曾被用來運送牛隻和馬匹到尼斯夸利堡。雅基馬山道則被哈德遜灣公司所使用。

到了1840年代,拓荒者開始定居海岸山脈兩側。奧勒岡條約簽署後,人們開始透過奧勒岡小徑探索和居住在喀斯開山脈內的山口或峽谷,直到鐵路完工後,這樣的情形才逐漸減少。近幾十年,數條高速公路和鐵路穿越了喀斯開山脈,山脈的邊緣也受到大量砍伐,不過較為險峻或較高的部分,仍有大量的高山植物。自瑞尼爾山以北的喀斯開山脈,大部分都被美國國家公園或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立公園(如曼寧省立公園)或其他種類的保護區所保護[4]

在加拿大境內的喀斯開山脈,1858-1860年時曾出現過弗雷澤峽谷掏金潮、因掏金熱而產生的卡里布路、哈德遜灣公司從弗雷澤峽谷到美國內陸的舊貨運小徑、多德尼小徑,以及通往斯美卡密因河和沃卡諾甘河的舊公路。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南主線,利用考魁哈拉產生的隘口,沿著加拿大太平洋科地埃拉山脈最險峻、降雪量最大的路線穿過喀斯開山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希望鎮附近,過去的釜谷鐵路和考魁哈拉峽谷省立公園現在已經改為自行車道和步道,成為知名的觀光景點。

考魁哈拉公路是為了86年世博而興建的巨型工程,利用了許多山脈中的隘口連結了海岸跟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內陸。在過去,人們向西移動主要經由弗雷澤峽谷,往南則是透過艾利森山隘或曼寧省立公園和美加邊境旁的克勞內斯公鹿。

1845年,巴洛路的出現,使得拓荒者不再需要冒險跨過喀斯開急流,也是奧勒岡小徑的最終路線。巴洛路起點位於現今哥倫比亞胡德里弗或奧勒岡加文門特營的南方,然後在奧勒岡市結束。巴洛路是一條收費道路,當時的費用是每輛車5塊美元,為政府製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現今有一個巴洛路的介紹點,位於「奧勒岡小徑的終點」。

另外,雅柏蓋特小徑使得拓荒者不需再從哥倫比亞河渡船而下。雅柏蓋特小徑順著加利福尼亞小徑一路前往內華達州的中北部,再轉往西北方進入北加州,最後結束於阿什蘭。之後人們能夠利用錫斯基尤小徑進入威拉米特山谷。

1980年5月18日,聖海倫火山的噴發,使世界開始注意喀斯開山脈。地質學家們擔心聖海倫火山的噴發是休眠中的喀斯開山脈即將復甦的前兆,不過自從聖海倫火山後,喀斯開山脈就沒有再發生火山噴發,但為了防範於未然,華盛頓州皮爾斯縣建立了瑞尼爾火山泥流警報系統。

地理

喀斯開山脈由上千座非常小、壽命非常短的火山產生的熔岩平台和死火山構成,然後因為地形舉升而在熔岩平台產生像聖海倫火山等等的大型火山。

喀斯開火山群被歸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的西北太平洋區。喀斯開火山群的成因為隱沒帶胡安·德富卡板塊北美洲板塊碰撞後隱沒在北美洲板塊下。 因為海洋地殼隱沒入大陸板塊下方,導致岩石中的水分散出變成水蒸氣,隨後水蒸氣衝到了隱沒中的地殼上方的地幔,融化了部分的地幔,溶化後的地幔往地表上升、噴發,產生了一系列火山,也就是喀斯開火山弧。

影片

A Glimpse Into the Highest Mountain of the Cascade Range

參考文獻

  1. Mount St. Helens: 2004–2008 Renewed Volcanic Activity. Cascades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February 7, 2013 [November 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8). 
  2. Naming the Cascade Range Volcanoes: Mount St. Helens, Washington. U.S. Geological Survey. [June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3. Museum of the Siskiyou Trail.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4. North Cascades Ecoregion. Land Scope America.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