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聲八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四聲八病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指平、上、去、入四聲和八種聲律弊病。自覺運用四聲原理並避免八種聲律弊病,是齊梁時期的文人從聲律學角度提出的詩歌創作規範。上古時期的漢語聲調,學界爭議較大。至南朝齊梁時,周顒(yónɡ)、沈約(441—513)等人最先確定了漢語的四聲,用平、上、去、入表示四種聲調。沈約還提出用五音配合四聲。此後文人創作詩歌積極運用四聲,以使詩歌聲情更加完美。沈約還發現四聲運用不當就會出現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八種弊病,創作時應當儘量避免。「平頭」是指五言詩的一聯兩句中,第一字與第六字、第二字與第七字,不能同聲調,如果違反了此規則,就是犯平頭。「上尾」是指五言詩一聯兩句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調。其他幾種「病」也都是諸如此類的聲韻問題。「四聲八病」的提出,是漢語聲律論的重大進步,但同時因為限制過多,在創作中實際很難把握。到唐代時,文人將「四聲八病」說提煉為平仄律,將四聲簡化為平仄二聲,化繁瑣為簡便,更易掌握,至此形成完美的近體詩詩歌格律。

引例1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tiǎo)、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南史·陸厥傳》) (當時盛行創作詩文,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意氣相投,彼此推許稱讚,汝南周顒擅長分析聲韻。沈約等人的詩文都運用宮商音律,並根據平上去入確定聲韻,沈約還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弊病。一句詩中五個字的音韻各不相同,兩句詩之內角徵的音律要有差異,規則不可增減。時人稱他們創作的詩體叫「永明體」。)

引例2

作五言詩者,善用四聲,則諷詠而流靡;能達八體,則陸離而華潔。 ([ 日 ]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天卷·四聲論》引沈約《答甄公論》) (創作五言詩的人,如果善於運用四聲,就能為世人諷詠而廣為流傳;如果能通曉八種弊病,就能使作品色彩華麗而用詞潔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