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羌族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羌族研究中心(活動)原圖鏈接來自 西南民族大學 的圖片

四川羌族研究中心是設立在西南民族大學內的受四川省教育廳、省社科聯領導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心將成為一個依託四川,立足西南,面向國內外各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開放性科研平台。中心的宗旨是服務於羌族地區的災後重建,致力於羌族[1]和羌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羌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研究,成為相關部門決策的諮詢機構。

學術沿革

1、1952年,成立民族研究室——從事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研究 。當時著名學者李安宅、吳澤霖等先生在校任教並開展民族學研究工作,逐漸確立了學校在民族研究領域的科研方向和優良傳統。 2、1957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工作隊第七隊與我校等單位在我校為川西北民族語言調查舉辦培訓班,培訓了羌語、嘉絨語的調查人員20餘人。 3、1959年,西南民族學院吳從眾、歐潮全、陶朝陽等參加羌族社會歷史調查,後來形成成果《羌族社會歷史調查》、《羌族簡史》(原《羌族簡史簡志合編》)。 4、20世紀50~60年代,西南民族學院博物館搜集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民俗文物,為羌族研究、羌族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5、1978年,成立民族研究所,開展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研究。1986年,民族研究所整理印刷了《羌族調查資料》(內部)。 6、2002年,成立西南民族研究院,整合學校的民族學科力量,加強與院外的聯繫與合作,形成內合外聯的靈活機制,突出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形成涵蓋民族學一級學科的學科特色和優勢,重點開展藏、彝、羌研究。 7、2005年,成立羌族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學為加強羌族研究的力量,成立了「羌族研究中心」。並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廳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要求,在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才培養及科研管理等方面建設工作。 研究隊伍 羌族研究中心現擁有一支較為穩定的學術隊伍,專兼研究人員中,有教授(研究員)16人,副教授(副研究員)5人;博士15人(其中在讀4人),碩士10人;此外,研究院通過課題合作或聘請兼職研究員(研究院外聘的兼職教授10人)的方式,聯繫校內外的研究人員,形成了結構日趨合理的學術梯隊。

學術研究

1、承擔課題 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近年獲准立項主持的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個,聯合國婦女發展/世界銀行等項目4個,教育部項目3個,國家民委項目22個,四川省項目12個,省廳級項目7個,西南民族大學校級項目12個,橫向項目4個。2、相關課題 近年來,相關研究人員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有50%、省部級項目中約有72%涉及到羌族和羌族地區的研究,橫向合作項目與其他項目中有不少專門研究羌族和羌族地區。 2.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蔣彬主持的「西南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文化變遷研究」;楊正文主持 「西南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項目實施效果研究」;張建世 「西南少數民族金屬工藝文化遺產保護調查研究」;趙心愚主持的「西南民族地區面具文化研究」;陶斯文主持青年項目「西南民族地區人口流動研究」等。 2.2 省部級項目 趙心愚主持的國家民委、西南民族大學重點項目「民主改革與四川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研究」;蔣彬主持的國家民委項目「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文化部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誌.羌年》;楊正文主持國家民委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染織工藝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研究」;陶斯文主持的文化部項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誌.瓦爾俄足」等。 2.3 其他項目與合作項目 楊正文主持香港樂施會項目「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少數民族脫貧發展與本土文化保護對策研究——經驗總結及實施方法分析」等,直接和間接地研究羌族和羌族地區。 3、主要學術著作 李明、林忠亮等主編的《羌族文學史》、參與編寫了民間文學三大集成中羌族部分;王康等編著的《羌族的白石崇拜》,參與編著的《四川民俗大典.羌族卷》;郎維偉主持修訂與續修的《羌族簡史》;蔣彬主編的《民族改革與羌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羌族村寨調查》(合編,第二);鄭長德主編的《民族改革與羌族地區經濟發展研究》;秦和平整理的《川西北藏族羌族社會調查》;劉志榮等著的民族文化叢書《羌族》(合著)等。 4、主要學術論文 蔣彬「當代羌族村寨人口結構」、「民族改革與羌族地區鄉村政治變遷」、「論『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意義』」、「試論羌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王田「羌族釋比經典『木吉卓』及其羌族婚俗的表徵」,「『東方古堡』——學者關於桃坪羌寨的闡釋」; 劉志榮等「羌族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貢獻」;徐銘「羌族白石信仰解析」、「羌族人口的數量變化及其地理分布1397-1952年)」;郭婭「羌族釋比戲和花燈戲的源流沿革及藝術特色」; 陶朝陽「理縣地區羌族的服飾」;馬廷「論羌族宗教的倫理道德」; 吳賢哲「羌族民間故事巡禮」、「羌漢情歌比較」;林忠亮「試析羌族的古老神話」;李明「羌族歌謠淺析」;王康「論清代羌族詩人趙萬吉及其作品」; 徐希平「物我交融 關愛生命——羌族作者張善雲科普旅遊散文簡論」;金藝風「羌族多聲部民歌—『男聲二重唱』」;郎維偉等「紅軍長征過羌區與黨的民族政策」等。 5、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 先後參加了「中加原著民/少數民族特徵:從傳統到現代探討會」 ,「藏緬語系學術研討會」、「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第16屆民族理論年會」、「 超越邊際與範式:中國西南的人類學反思」、「第六屆人類學高級論壇」「、「災難與人類學學術會議」、 「四川地震災區災情評估」、「災後重建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邊遠貧困少數民族村落災後恢復重建與發展進程中的傳統文化保護政策倡導會」等。 人才培養 1、人才培養-成果 西南民族大學建校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為羌族和羌族地區培養了大量的各類專業人才。現學校19個院系均有羌族本專科學生,26個碩士專業有羌族研究生。我校培養的本科、碩士研究生,如余耀明、陳安強、王田等已成為年輕一代羌族歷史文化研究的骨幹。 2、人才培養-舉措 以老帶青的梯隊人才培養方式 2006年始,作為首倡單位之一與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2]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民族學、人類學博士碩士夏令營」。目前了「夏令營」 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民族學、人類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學術活動、年度學生學術年會與分專業專業定期學術論壇、他山學社等學生社團活動,名師、博導講座、建立科研實踐基地,學生定期深入田野實習調研。 羌族地區災後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之後,我校積極投入到救災及災後重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學術活動與課題研究中,為四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張友等提交的有關災後重建的建議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批示,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蔣彬、侯斌於2008年5月30日參加國家民委主辦的《地震災後羌族文化搶救保護》座談會並發言,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其中的重要觀點被相關部門採納;配合國家民委赴四川調研組在我校組織召開的「羌族文化災後重建與保護專題座談會」;與中國民協、四川省民協聯合在我校召開的「緊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座談會」; 蔣彬參與四川省文化廳組織的《汶川地震災後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恢復發展》(綱要)、《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綱要)的論證、申報文本撰寫工作,目前《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已正式授牌。賈銀忠等參與《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後旅遊恢復重建綱要》的制定。 民族研究院學術社團-他山學社在老師的帶領下赴地震重災地區開展民情調查,目前向有關部門提交了調查報告,為政府的災後重建做力所能及工作。

視頻

四川羌族研究中心 相關視頻

四川阿壩羌族女代表:脫貧攻堅加大教育投入
告訴你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進行投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