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中作》

作品名稱: 《回中作》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回中作》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此詩當作於溫庭筠西遊邊塞之時。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在《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中根據溫庭筠所作邊塞詩中提到的節候、地名,考察其出塞路線是由長安出發,沿渭川西行,取回中道出蕭關,到隴首後折向東北。此詩為溫庭筠親歷回中所作。[1]

全詩語言清新爽利,對回中道一帶邊塞景色的描寫,頗能顯現西北邊境的蒼莽遼闊與悲壯蒼涼的情致。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對溫庭筠詩頗多貶抑,但對這首詩卻頗為讚賞。

詩詞正文

譯文

遠望蒼莽迷濛的寒空秋色令人發愁,獨上高樓即聽到駐軍嗚嗚的號角聲。

吳地歌姬為寄託怨思而吹響了雙管,荊軻臨行前辭別燕太子丹大聲悲歌。

千裡邊塞山河遼闊暮色蒼茫,山頂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顯得秋之蕭索。

入夜之後寒霜濃重西風吹起,隴水悄無聲息地凝凍成了冰導致難以暢流。

賞析

此詩寫征戍之苦。三四句置於全篇中,似是寫「燕客」回憶身在江南與親友相別的悲情場面,當提出來單看。除此二句之外,其餘六句均極力渲染邊塞景物,沒有絲毫主觀情緒摻入其中,純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觀的把邊塞景物呈現出來,至於苦不苦、如何苦等問題,則完全留給讀者自己遐想體味。作者無意把讀者的思維拘束在文字的範圍之內,因此形成一種意蘊綿長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繪景,而情卻蘊在景中,這是溫庭筠一貫的手法。

全詩描繪了一幅日暮邊關闊大蒼茫的景象,從中寄寓着詩人客游邊地的愁懷。這種邊愁是如此的沉重,不能出世為官,亦不能在邊塞建功立業。在詩人眼前,是國勢衰微軍隊戰鬥力下降的悲涼壓抑的邊塞情景,邊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榮光,而自己滿腹才學卻不能受重用而輾轉流離,因此觸景傷情。「重霜」「西風」「隴水凍不流」,詩人的內心充滿了悽苦與悲涼。

全詩語言清新爽利,對回中道一帶邊塞景色的描寫,頗能顯現西北邊境的蒼莽遼闊與悲壯蒼涼的情致。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對溫庭筠詩頗多貶抑,但對這首詩卻頗為讚賞。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