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洛倉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回洛倉城遺址隋朝時修建的回洛倉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

2008年,洛陽市通過《洛陽市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將回洛倉城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唐洛陽城的一部分予以保護。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遺址以「回洛倉遺址」之名作為中國申報的「中國大運河」核心組成部分內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回洛倉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從中橫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個隋朝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1];其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約有700座,氣勢恢宏。

整個倉城由倉窖區、管理區、道路和漕渠等幾部分構成。其中,管理區位於倉城南側,倉城內有東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條。兩條漕渠分別位於倉城西側和倉城南側。

回洛倉遺址的發掘可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倉的倉儲制度及糧食儲藏保管等,提供可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

史書記載,回洛倉的糧食到了唐貞觀年間還沒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因此回洛倉倉窖的製作工藝一直令外界着迷。

回洛倉興建於隋大業初年。《隋書·食貨志》云:「煬帝即位……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人及天下諸州富商大賈數萬家,以實之。新置興洛及回洛倉。」據載,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儲積糧谷,供應東都洛陽的糧食所需。

規模

倉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倉城城牆厚約3米,內部由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組成。倉城內,一個個大型倉窖成組分布,整齊排列。考古人員共探出倉窖220座。據推算,整個倉城倉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時期糧倉中規模最大的一座[2]

構造

通過發掘以及對土質的辨別後發現,倉窖的建設順序大約是這樣的:先在生土上挖一個外直徑十六七米、內直徑10米至12米、寬約3米、深1.5米至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對基槽進行夯打,從而形成一個堅實的倉窖口。再在夯打後的倉窖口內挖一個深約10米、口略大於底的缸形倉窖。外圍的基槽就像一個「保護罩」,讓內層的倉窖更牢固。

按照現有資料推算,一個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的倉窖,其儲存的糧食應該在50萬斤左右。

為了保持倉窖內乾燥,工匠在修建時先用來燒烤整個倉窖的壁面,然後在壁面上塗抹一層青膏泥,再用木釘鋪設一層木板,最後在木板上鋪一層席,之後才存儲糧食。

視頻

回洛倉 相關視頻

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回洛倉」,建造精密,可以存糧9年不變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