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囟門(xìn mén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囟門(xìn mén )

來自網絡的圖片

囟門(xìn mén )指嬰幼兒顱骨接合不緊所形成的骨間隙。有前囟、後囟之分。前囟門位於前頂,呈菱形,約在出生後12~18個月時閉合,後囟門位於枕上,呈三角形,約在出生後2~4個月時閉合。人們常說的"天窗"或"囟門"主要是指前囟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囟門

外文名; Cranial Fontanelles  

閉合時間; 前囟在1歲~1歲半閉合

相關疾病; 提前閉合、推遲閉合

專科分類; 兒科

簡介

囟門(xìn mén )指嬰兒出生時頭頂有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後囟門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閉合,前囟門要到1歲半才閉合。人們常說的「天窗」或「囟門」主要是指前囟門。

基本簡介

顱骨共有6塊骨頭組成,寶寶出生後由於顱骨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骨與骨之間存在縫隙,並在頭的頂部和枕後部形成兩個沒有骨頭覆蓋的區域,分別稱為前囟門和後囟門。

囟門的表面是頭皮,其下面是腦膜,其次是大腦和腦脊液。將手指輕放入在囟門上,可以摸到跳動。那是腦脊液壓力隨着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與脈搏一致。正常嬰兒坐位時,囟門略微凹陷。

囟門位置以及新生兒顱骨結構顱內的腦脊液和身體的血液、組織液不斷交換,保持平衡。當身體丟失較多水分時,腦室的腦脊液也會減少,壓力降低,囟門便會明顯凹陷。如嬰兒因嘔吐、腹瀉後出現這種症狀,說明身體已中等程度的脫水,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因嬰兒自然調節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發生循環衰竭,有生命危險;由於餵養不當造成重度營養不良的極度消瘦嬰兒也會出現囟門凹陷,此時需加強營養,合理餵養。 極少數嬰兒因為胚胎時母體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大腦發育不良,頭顱較小。出生時頭圍小,出生後5-6個月囟門即提前閉合,造成小頭畸形;頭小而尖,前額狹窄,鼻樑塌陷,下頜小而後縮,同時伴有智力落後。甲狀腺機能低下所致的呆小症患兒,囟門也會遲遲不閉;同時有眉毛少而淡,鼻樑塌陷,兩眼距離寬,智力遲鈍等,可用甲狀腺素治療。

嬰兒時期生長特別迅速,骨骼發育需要維生維D和鈣。如不及時補充,容易患佝僂病。囟門在出生後18個月仍遲遲不閉合,出現「方顱」畸形,顱骨摸起來像乒乓球殼(顱骨軟化症)。此外,還可形成骨串珠樣改變、雞胸、「O」形或「X」形腿等畸形。

少數嬰兒長到5-6個月時,囟門只留下指類大小,似乎快要關閉,但實際上並未骨化,這不屬提前閉合,只要頭圍不少於出生時33-34厘米,1周歲時不少於46厘米,2歲時不小於47厘米-48厘米就是正常,不必擔心。

有人認為囟門不能摸,甚至說摸了會變啞巴,嬰兒因此囟積下污黑的痂皮,這很不衛生。囟門要像其他部位的頭皮一樣清洗,不過洗的時候動作要輕柔些。

可曾注意到小嬰兒的頭頂上方有一小片摸上去較軟的地方,有時還可見到它在上下跳動,這就是小嬰兒的前囟門。它是兩側額骨與兩側頂骨之間的菱形間隙。 新生兒出生時他的對邊中點連線約1.5-2厘米, 頭幾個月頭圍增長快,前囟也隨着變大,約至6個月時最大達到2.5-3厘米,以後隨着顱骨逐漸骨化,前囟逐漸變小,有的小兒1歲時前囟己閉合,最遲在1歲半時也應閉合。

在前囟後方兩側頂骨與枕骨之間形成一三角形間隙為後囟,出生時多已閉合或很小,僅能容一指尖的大小,但早產嬰兒例外。

各顱骨間的骨縫出生時如為順產經過產道娩出的新生兒可有重疊,出生後隨着頭圍增大顱骨縫可稍分開,至生後3-4個月時閉合,前囟及骨縫的閉合反映顱骨的骨化過程,閉合過早形成了頭小畸形;閉合太晚多見於佝僂病、腦積水或呆小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如有囟門、骨縫早閉或晚閉情況,要及時就醫。

正常時前囟是平坦的,當小嬰兒嘔吐頻繁或腹瀉次數大多大量丟失水份可致前囟凹陷;腦膜炎、腦炎、維生素A過量,有時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燒如幼兒急疹都可致前囟膨隆或凸起,小嬰兒發燒或吐瀉時,要多注意前囟的改變,凹陷或膨隆都就立即去醫院看病。[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