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固有鼻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固有鼻腔

1.固有鼻腔是鼻腔的主要部分,為骨和軟骨性鼻腔覆以粘膜而成。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大致相同。鼻中隔構成鼻腔的內側壁,但大多數均偏向一側,因而鼻腔兩半多不對稱。在外側壁上有上、中、下三個鼻甲和由它們分隔出的上、中、下三個鼻道。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為總鼻道。在上鼻甲的後上方有蝶篩隱窩。外側壁上還可見到鼻旁竇和鼻淚管的開口。

2.鼻腔的後部分叫固有鼻腔。固有鼻腔與骨性鼻腔大致相似,位於鼻前庭的後部,是骨性鼻腔內面覆以粘膜而成。在側壁上由上、中、下3個鼻甲分隔出上、中、下3個鼻道。3個鼻道分別有鼻淚管和各鼻旁竇的開口。固有鼻腔又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兩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固有鼻腔
  • 位於:鼻腔後份
  • 主要部分:為鼻腔的主要部分
  • 構 成:骨性鼻腔內襯黏膜

目錄

1 鼻腔

2 鼻腔的邊界

鼻腔

鼻腔前部借鼻孔與外界相通,後部借後鼻孔通咽腔。鼻腔內襯黏膜,鼻前庭部則是皮膚,長有鼻毛。鼻黏膜緊緊貼附於鼻支架上的骨膜和軟骨膜。鼻腔內面黏膜同與鼻腔交通的鼻旁竇內的黏膜相延續:向後與鼻咽,向上、外側與鼻旁竇(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相續,向上還與淚囊、結膜相續。

鼻腔的邊界

鼻腔頂:彎曲狹窄(除其後部),按照組成分為三部分:額部、篩部和蝶部;

鼻腔底:較頂寬,由上頜骨齶突及齶骨水平板構成;

鼻腔內側壁:為鼻中隔;

鼻腔外側壁:不規則,有向下彎曲的3個鼻甲;

鼻甲向內下彎曲,構成3個溝(即鼻道)的頂。

鼻甲(上、中、下):將鼻腔分為4個鼻道:蝶篩隱窩;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

下鼻甲最肥大、最寬闊,覆蓋其表面的黏膜血供豐富,可增大以調節下鼻道管徑。感染時,下鼻甲黏膜迅速腫脹「阻塞鼻道」。

蝶篩隱窩位於上鼻甲後上方,蝶竇開口於此;中、上鼻甲間是狹窄的上鼻道,篩竇後小房通過一個或多個孔開口於此處;中鼻道比上鼻道長且寬,前上方為隧道形的篩漏斗,額竇通過額鼻管向下通向篩漏斗。半月裂孔為半環狀溝,位於篩漏斗的後下方,額竇開口於此移去中鼻甲可見半月裂孔上的圓形隆起——篩泡,篩竇中小房形成篩泡。上頜竇也開口於半月裂孔後部。 下鼻道是位於下鼻甲外下方的水平通道,鼻淚管開口於下鼻道前部。

鼻腔的血液供應及神經分布:

鼻腔內、外側壁的動脈來自以下動脈的分支:

蝶齶動脈

篩前、後動脈;

齶大動脈;

上唇動脈及面動脈鼻支。

5條動脈在鼻中隔前部形成豐富的吻合,此區(Kiesselbach區)毛細血管豐富,外鼻受傷時易出血。 鼻黏膜深面豐富的靜脈叢回流入蝶齶靜脈、面靜脈和眼靜脈,該靜脈叢是機體體溫調節系統的一部分,交換熱量並溫暖進入呼吸道的空氣。

鼻腔的神經主要來自上頜神經,其中鼻齶神經分布於鼻中隔;齶大神經後外側鼻支分布於鼻腔外側壁黏膜;篩前、後神經(來自眼神經的鼻睫神經的分支)分布於鼻腔前上部。

鼻腔上部嗅上皮細胞的中樞突集合形成嗅神經,穿篩板進入大腦的嗅球。[1]

參考文獻

  1. 固有鼻腔」,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