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月球日,一圖帶你縱覽中國探月足跡
國際月球日,一圖帶你縱覽中國探月足跡,中國探月工程自立項以來,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月球探測領域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的開端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項。2007年10月24 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它突破了繞月探測關鍵技術,在在軌工作 494 天裡,獲取了中國首幅月面圖像和 120 米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圖、高程圖、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圖等,並於 2009 年 3 月 1 日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嫦娥二號:技術驗證與拓展探測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它試驗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深化了月球科學探測。在半年設計壽命周期內,全面實現了 6 大工程目標和 4 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之後,嫦娥二號還成功繞飛日 — 地拉格朗日 L2 點,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1]。
嫦娥三號:落月夢想成真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2 月 14 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着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嫦娥三號探測器由着陸器和巡視器(「玉兔」 號月球車)組成,「玉兔」 號成為了近 40 年來踏足月球的唯一巡視探測器,創造了迄今為止人類探測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記錄。
嫦娥四號:首次月背軟着陸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發射升空,並於2019年1月3日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完成軟着陸,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它通過 「鵲橋」 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玉兔二號」 月球車登陸月球,在月背留下了人類第一道車轍。 [2]
嫦娥五號:採樣返回的壯舉
2020 年 11 月 24 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12 月 17 日,嫦娥五號懷揣取自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人類時隔 40 多年後再次完成從月球採樣返回的壯舉。嫦娥五號完成了中國首個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一舉突破月面採樣、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跳躍式再入返回等關鍵技術,帶回 1731 克月球樣品,是世界單次採樣量最大的無人月球採樣任務[3]。
未來,中國探月工程還將繼續推進,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也在計劃之中,向着建立月球科研站和實現載人登月的目標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 移至 ↑ 嫦娥四號任務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 5T 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國家航天局,2018-12-11
- 移至 ↑ 人類月球日,回顧你不得不知的中國探月之路,今日頭條,2019-07-20
- 移至 ↑ 中國探月工程走過 20 年 九天攬月 探索不止,今日頭條,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