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漢語常用字 ,讀作tú,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意原指古代在皮、絹等材料上標畫城邦鄉邑及邊界的示意資料,後引伸為思慮、謀求、謀劃,又引申為描畫出來的形象化的作品、文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圖

拼音; tú

注音; ㄊㄨˊ

舊體; 圖

古字; �図圗 部首; 囗

字碼; 五筆LTUI;倉頡WHEY;鄭碼JDRT

結構; 全包圍結構

筆畫; 8

筆順; 丨フノフ丶丶丶一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

平水韻; 七虞

字源演變

"圖",圖(A)是圖形文字,甲骨文裡間或有之。原是圖騰社會的徽號。刻在石塊、柱、杆或手持用的護身牌(如盾)上。"圖",有人認為是一種圖騰的形和聲;但也有人認為:"圖"是一張方方正正的上面繪有東西的圖。從現代出土的古代建築(尤其宮室)結構來看,很早以前,先民建築便已相當複雜,而從先民造字的象形能力來看,"圖"可能便是一張建築設計的圖樣,看"圖"里有建築範圍(外口),門口(圖B1)及房室分布(圖B2)等,相當於藍圖。"圖"的本義便是"描繪事物的形象"。而設計,建設,繪製,是要動腦筋去謀思的。因此"圖"又派生出"策劃"、"謀取"、"法度"等等引申義來。

也有人認為,"圖是"古代劃分地方單位的名稱,"一都二圖",圖(A)和圖(B),這兩個"圖"字里的上面部分是"都"(見圖A1,圖B1),下面部分是"圖"(見圖A2,圖B2),所以"圖"便是一張地圖的形象。也有人說什麼上古伏羲氏時代,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河圖洛書"都是"天授神物";因此而說"圖"即八卦的八種卦象的組合圖形,完全唯心而荒誕不稽。上面所講的,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總的說來,有一點,各說都加以肯定的,那便是:"圖"是用線條描繪的事物的形象。把現實的或想象設計的東謠繪製出來,這便成"圖"。

圖(B)是周代早期"矢簋"的金文,圖(C)是周代後期的"圖卣"的金文,"圖卣"的"圖"字進一步訛變,便成了圖(D)的小篆。以後,在小篆形體基礎上相沿發展而成圖(E)的隸書和圖(F)的楷書。東晉以後,出現圖(G)的草書。於是,把草書揩化成圖(H),便成了今天外從"口"內從"冬"的"圖"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畫計難也。從囗從啚。啚,難意也。同都切

〖注〗徐鍇曰:"規畫之也。故從囗。"

說文解字注

(圖)畫計難也。《左傳》曰:咨難為謀。畫計難者、謀之而苦其難也。《國語》曰: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謂先規畫其事之始終曲折。歷歴可見,出於萬全,而後行之也,故引伸之義謂繪畫為圖。《聘禮》曰:君與卿圖事。《釋詁》曰:圖、謀也。《小雅傳》曰:慮、圖皆謀也。從囗。規畫之意。從啚。啚、逗。難意也。說從啚之意。啚者、嗇也。嗇者、愛濇也。慎難之意。同都切。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ሖᇴ《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同都切,音徒。《說文》:計畫難也。從囗啚。啚,難意也。徐鍇曰:圖畫必先規畫之也,故從囗。啚者吝嗇難之意也。

又《爾雅·釋詁》:謀也。《書·太甲》:慎乃儉德,惟懷永圖。

又《君牙》: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

又《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子之事。注:王者春見諸侯,則圖其事之可否也。

又度也。《詩·小雅》:是究是圖,亶其然乎。《論語》: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又除治也。《左傳·隱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又計也。《周禮·秋官·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以圖國用,而進退之。

又河圖。《易·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曰:河圖者,伏羲氏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資治通鑑》:漢光武帝讀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春秋緯》:河圖有九篇。

又版圖。《周禮·天官·宮正》:為之版以待。《釋文》:版,名籍。圖,地圖也。

又《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又《夏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注:圖若今司空郡國與地圖也。《史記·酇侯世家》:沛公至咸陽,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具知天下阸塞戸口多少強弱處。

又圖讖,占驗之書也。《後漢·光武紀》:李通以圖讖說帝。又中元元年,宣布圖讖於天下。

又圖象。《周禮·秋官·司約》:小約劑書于丹圖。注:小約劑萬民約也。丹圖,雕器簠簋之屬有圖象者也。何晏《景福殿賦》:圖象,古昔以當箴規。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圖畫天地,品類群生。

又浮圖,佛敎也。

又寺塔亦曰浮圖。杜甫有和高適登慈恩寺浮圖詩。

又王君玉《國老談苑》:李允則守雄州,出庫錢建浮圖。監司劾奏,真宗使密諭之。允則曰:非留心釋氏,實為邊地起望樓耳。韓愈《王仲舒墓誌》:禁僧道,不得於境內立浮圖,以其誑丐漁利,奪編氓之產也。

又葉他魯切,音吐。《詩·大雅》: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易林》:為隸所圖,與眾庶伍。[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