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圓果秋海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圓果秋海棠

中文學名:圓果秋海棠

拉丁學名:Begonia hayatae Gagnep.

界:植物界

圓果秋海棠(學名:Begonia hayatae Gagnep.)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70厘米,節密粗壯、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長圓卵形至卵狀披針形,上面褐綠色,下面色淡,兩面均無毛,托葉膜質,披針形,花白色,聚傘狀;苞片膜質,披針形,花被片近等長,花絲離生,花葯長圓形,子房頂端扁的球形,蒴果無翅;種子極多數,5-9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台灣。生於雜木林下,海拔500-2000米。海棠花花形,葉色柔媚。盆栽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栽培技術

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塊狀。莖高50-70厘米,粗壯、節密、有分枝。

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長圓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13.6厘米,寬4.8-7.2(-10.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窄側呈圓形至截形,寬側向下延伸長205-3.1厘米,呈耳錘狀,邊緣有疏而淺之小齒,上面褐綠色,下面色淡,兩面均無毛,掌狀6-7條脈,窄側2-3條,寬側4條,在2/3 以上的部分呈羽狀脈,脈直達葉緣,在兩面均突起;葉柄長4.8-6.8厘米,有棱,近無毛;托葉膜質,披針形,長約1毫米,先端急尖,早落。

花白色,3-5朵,聚傘狀;花梗長8-12毫米,無毛;苞片膜質,披針形,長5-6毫米,先端漸尖,邊有腺毛,早落;雄花:花被片4,近等長,外面2枚寬卵形,長約1.2厘米,寬約8毫米,內面2枚長約1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離生,長1.5-2.1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1.5-2毫米,先端尖;雌花:花被片4-6;子房頂端扁的球形,無毛,3室,每室胎座有2裂片;花柱3,離生,柱頭螺旋狀扭曲,並帶刺狀乳頭。

蒴果無翅;種子極多數,小,淡褐色,平滑。花期5-9月。

生長環境

圓果秋海棠生於雜木林下,海拔500-2000米。

分布範圍

圓果秋海棠分布於中國台灣(烏來、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東、高雄)。

栽培技術

遮陰

秋海棠應於溫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溫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通風

正確的生長空間布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水肥

適度的水分: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於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環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溫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積水,易於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艷,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以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病蟲防治

葉斑病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毀;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灰霉病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霉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溫度較低、白天溫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霉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溫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溫室內的空氣濕度。

根腐病

由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床,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床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猝倒病

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霉狀物附着在病上。霉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霉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枯萎病[1]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霉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溫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毀。

參考資料

  1. 圓果秋海棠,百度,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