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完成!「90後」航天員首次出艙
![]() |
圓滿完成!「90後」航天員首次出艙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出艙活動,此次任務不僅標誌着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進展,更讓 「90 後」 航天員宋令東成為我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 「90 後」,創造了歷史[1]。
9小時太空作業,挑戰極限
此次出艙活動持續了長達9個小時,再次刷新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時長紀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協同支持下,完成了一系列複雜且重要的任務,包括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蔡旭哲時隔兩年再度漫步太空,經驗豐富,而宋令東這位 90 後新人則在首次出艙任務中表現出色,兩人配合默契,展現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2]。
青年力量崛起,續寫航天輝煌
宋令東,1990年出生於山東菏澤,懷揣着對太空的無限嚮往,從飛行員一步步成長為航天員。經過層層選拔和嚴格訓練,他終於在神舟十九號任務中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的出艙不僅是個人夢想的實現,更是我國航天事業中年輕一代崛起的象徵。此次任務中,神舟十九號乘組中的另一位 「90 後」 王浩澤,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雖未出艙,但在艙內同樣發揮着關鍵作用,為任務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來可期,持續探索太空奧秘
按計劃,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還將實施更多人員和應用載荷出艙活動,並開展大量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這些任務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在太空領域的探索邊界,為未來的航天發展積累寶貴經驗。隨着越來越多像宋令東這樣的年輕力量加入,中國航天必將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續寫更多輝煌篇章。
再破紀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7日21時57分,經過9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用時9小時,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
而此前的紀錄為約8.5小時,是由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創造的。
截至目前,中國航天員已圓滿完成18次出艙活動。
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上)、宋令東(下)在氣閘艙艙門內外工作的畫面。新華社記者李傑攝
從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入軌至今,航天員乘組的在軌生活完緊張而有序。在此前的工作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亞磁果蠅實驗」。為什麼要帶「果蠅」上天,這個實驗又要用來幹啥呢?
把果蠅帶上太空,就是要在太空建立一個亞磁的環境,研究在亞磁環境下果蠅的生長發育以及它的一些行為。據專家介紹,亞磁、微重力和空間輻射是地外空間環境的三大特徵。目前人們對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的生物效應研究較多,而對亞磁環境下的生物效應和機制認識較少。據了解,月球和火星上的磁場只有地磁場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此,探索空間亞磁環境,包括與微重力的複合環境,對我們有何影響,是保障未來深空探索中航天員健康所必須開展的研究。這也是國內首次把果蠅帶上太空。
果蠅被稱作「探索太空的先驅」,是一種有上百年研究歷史的重要模式生物,曾被多次應用於太空實驗。果蠅只有4對染色體,便於進行遺傳學實驗,此外,它的許多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相似性,其研究可以獲得對人類遺傳疾病的認識,為研究人類自身在太空的適應性奠定基礎。利用果蠅這個有力的模式動物,科研團隊將從基因、行為層面探索太空環境對動物包括人類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大腦功能的影響,為評估生物對太空的適應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 移至 ↑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一次出艙活動 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太空出艙 「90 後」 航天員,今日頭條,2024-12-17
- 移至 ↑ 神舟十九號太空人首出艙刷新時長紀錄,宋令東成中國首名出艙 90 後,星島環球網,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