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壤質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土壤質量是中國生態學裡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20世紀70年代後,隨着人口對土地壓力的增大,人類對土壤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壤資源退化加劇,並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全球變化造成嚴重威脅,土壤質量(soil quality)這一概念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土壤質量不僅涉及到土壤的主要功能、類型和所處的地域,而且還與土地利用、土壤管理、生態環境系統、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以及人的認識等外界因索有關。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土壤質量的概念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關於土壤質量(soil quality)的定義,國際上比較通用的是土壤在生態系統中保持生物的生產力、維持環境質量、促進動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質量和土壤健康

土壤質量與土壤健康(soilhealth)這兩個詞在科技文獻和公眾出版物中常常交替出現。多數研究者認為土壤質量與土壤健康這兩個概念可以通用。土壤健康這一術語一般為農業生產者所採用,注重用描述性和定性的特徵為基礎,以不健康到健康這種直接的價值評斷來刻畫其性質。而土壤質量這一術語一般為科學工作者所採用,因為他們更注重土壤的分析性和數量化特徵以及不同土壤功能之間這些特徵的量化聯繫。

土壤質量的功能和平衡有賴於以下三個既獨立而又有機聯繫的組成要素的結合:

土壤肥力質量:即土壤提供植物養分和生產生物物質的能力。

土壤環境質量:即土壤容納、吸收和降解各種環境污染物的能力。

土壤健康質量:即土壤影響或促進人類和動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質量是保障土壤生態安全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指標,是現代土壤學研究的核心。土壤質量的內涵綜合表徵了土壤維持生產力、環境淨化能力以及保障動植物健康能力的量度。它不單純局限於土壤的生產力,還把食物安全、人類與動植物健康以及環境質量都納人了土壤質量的範疇。

土壤質量的定義超越了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概念,有更加深遠的內涵和外延,與人文社會等因素聯繫更為緊密。土壤質量的定義包括土壤形成因素決定的內在性質和人類利用管理影響的土壤動態性質兩方面的土壤特性。土壤質量主要是依據土壤的功能進行定義。土壤的功能在於它作為食物的主要生產者,是清潔空氣和水的環境過濾器,是地球表層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的場所,是生物多樣性的庇護地。土壤的功能與土壤質量密切相關,土壤功能優良的土壤其質量一定很高,反之,土壤功能很差的土壤其質量一定很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