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約翰大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聖約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稱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女修道院教堂,位於首都瓦勒塔市內。建於1573-1578年,是一座巴羅克式建築,部分模仿哥特式。內部裝飾華麗,各種大理石雕刻極為罕見。教堂整個圓頂內部是大壁畫。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聖·約翰騎士團首領的遺體。全世界有多處聖約翰大教堂,其中以馬耳他,香港,紐約,拉特蘭等地最為著名。

基督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宗教[1]活動傳播的主要場所,教堂大多歷史久遠,並且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2])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級別分類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禮拜堂等。

馬耳他

聖約翰聯合大教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原稱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女修道院教堂,位於首都瓦勒塔市內。建於1573-1578年,是一座巴羅克式建築,部分模仿哥特式。內部裝飾華麗,各種大理石雕刻極為罕見。教堂整個圓頂內部是大壁畫。大教堂的地下墓穴中安放着聖·約翰騎士團首領的遺體。

聖約翰大教堂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由設計總統府的著名建築師卡薩爾設計的。教堂始建於1573年,是騎士團首領拉卡西爾為使瓦萊塔能夠完全取代當時的首都伯爾古,並由其本人出資興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標誌着騎士團由伯爾古遷都到瓦萊塔的正式完成。18世紀時進行了擴建。

聖約翰大教堂是騎士團自己的教堂,也是最主要的教堂,是首領和騎士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祭祀的場所,從教堂的裝飾可以了解騎士團的歷史。教堂外觀蒼白、樸素,但內部裝飾卻豐富多彩。據說,聖約翰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奇妙最吸引人的教堂之一。

教堂呈早期巴洛克建築風格,部分摹仿了哥特式建築風格。教堂整個圓頂是一副大壁畫,由意大利畫家馬迪亞布雷迪所畫,表現了聖約翰的生平故事。大理石地面上刻着下面埋着的出身高貴的騎士的名字,第一任首領阿達姆和第六任首領瓦萊特的遺體就埋放在教堂的地下墓穴里。大教堂內部又分小禮拜堂,分歸騎士團的「八語」騎士(騎士來自法、德、西、意、英、葡等六國,當時法國騎士來自三地,所操語言不同,按語言分支)供奉自己的守護神。小禮拜堂內葬着本語騎士團首領的遺體。在過去,逢盛大節日,小禮拜堂前掛有做工精美的比利時掛毯,掛毯取材於名畫,內容表現耶穌的生平。現掛毯掛在樓上房間,供人參觀。

香港

聖約翰大教堂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

香港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位於港島中區花園道。香港第一間禮拜堂是木建築,1841年由菲利浦牧師籌建。1842年聖公會信徒在花園道口瑪麗操場建一棚廠作臨時禮拜之所。1844年,史丹頓牧師倡建一座永久性的禮拜堂,獲港督戴維斯的支持。1847年3月11日舉行奠基典禮,1849年3月11日落成,完成該堂之中座及鐘樓,堂內有座位640個,耗資8736鎊,一半由英國政府支付,另一半則由在港的信徒籌募。

後來由於信徒日增,該堂於1872年加建側翼,增加了六十個座位。加建的奠基石仍可在東面的牆壁上看到。1941年底,香港淪陷,其信徒及牧師多被關進赤柱的集中營。1944年7月,日本人將該堂改為公眾會堂及日本人的俱樂部。當時香港天主教主教獲悉此事,及時將大部份家具遷至銅鑼灣聖保羅書院。在1945年的一次空襲行動中,半數的家具被炸毀,其餘則物歸原主。戰後,由於座堂受到嚴重的破壞,須耗費兩年修葺。現今座堂除了日常作主日崇拜之用外,更是舉行婚禮及葬禮的場所。 百餘年來,經過不斷擴建修繕,即成今日之規模。該教堂至今仍舊是香港基督教弘傳教義的中心,也是聖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在香港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

二戰後多次重修,舊貌仍得以保存。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地下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牆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1941年底,香港淪陷,其信徒及牧師多被關進赤柱的集中營。1944年7月,日本人將該堂改為公眾會堂及日本人的俱樂部。當時香港天主教主教獲悉此事,及時將大部份家具遷至銅鑼灣聖保羅書院。在1945年的一次空襲行動中,半數的家具被炸毀,其餘則物歸原主。

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DX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牆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聖約翰大教堂在97前香港的地位可以和海洋公園及港督府齊名,97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而英國國教就是聖公會,所以聖公會在香港的地位自然在其它宗教之上,歷任港督只有最後一任是信奉天主教,其它的港督不管是政治目的還是真心的,反正都是聖公會教徒,所以聖約翰大教堂一直是香港宗教建築的象徵。

聖約翰教堂建築於多米尼加人修道院建築群中,最初作為一個禮拜堂。在多米尼加人被驅逐後,教會改革期間曾經成為私有財產。它被用作馬廄,1587-1589年之間,祭壇東面的部分修建完成,當地的傳說講,15世紀的時候,兩個修道士自願被圍在封閉的房子裡,與外界只有一個穿的食物和水的小窗戶相聯繫。他們希望成為聖人,但沒有堅持多久,並因此而喪命。羅馬教皇沒有將它們封為聖人,因為他認為這兩個人僅僅是在個人的野心驅動下做這件事的。這兩個修道士修行和埋葬的地方至今還很容易地看見,因為牆上的一個十字形的隔絕孔標明了原來的地方。

旅遊路線:從中環天星碼頭乘計程車,或從皇后大道中的滙豐總行大廈入口步行至另一端的炮台里,聖約翰座堂就在不遠處。

紐約

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o-Cathedral)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的守護神命名,由設計總統府的著名建築師卡薩爾設計的。

教堂始建於1573年,是騎士團首領拉·卡西爾為使瓦萊塔能夠完全取代當時的首都伯爾古,並由其本人出資興建的。1578年教堂建成,標誌着騎士團由伯爾古遷都到瓦萊塔的正式完成。18世紀時進行了擴建。

聖約翰大教堂位於紐約市曼哈頓西北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這座聖公會教堂始建於1892年,但中間曾停工41年,1982年才恢復施工。目前教堂已建成了三分之二,施工還在進行之中。教堂附近一些沒有工作的年輕人也加入到教堂修建者的行列,他們接受專門訓練,採用傳統工藝對教堂的建築材料石頭進行切割加工。作為紐約市的著名建築物,聖約翰大教堂每天吸引幾千名遊客前來參觀,每年參觀人數達到50萬。每年的聖誕節,教堂都要舉行兩次盛大的祈禱儀式,每次都有近5000人參加。教堂內還珍藏着許多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TheCathedralChurchofSt.JohntheDivine)為美國主教制教會(聖公會)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於紐約曼哈頓第110街和第113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聖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築風格為羅馬式;(2)1916~1941年,主設計為克蘭姆,建築風格為哥特式;(3)1945年至現在,繼續完成剩餘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等。

全教堂占地面積為121000平方英尺,全長600 英尺,相當於兩個美式足球場之長度。

主建築全部為石結構,包括大門、門廊、主廳、中廳、小教堂、唱詩樓、主祭壇、施洗室、展覽廳等。主廳最高點達177 英尺,內拱頂高為124 英尺(相當12 屋樓高),寬146 英尺,兩邊有53 根大圓石柱分四排排列,把主廳兩側分為14 個區,包括歷史區、主教區、律師區、教育區、布道區、藝術區、出版區、醫療區、教會生活區等等。各區各自供奉與之有關的聖徒。主廳牆上掛有與《 聖經 》故事有關的幾幅巨大的出自名家之手的織錦。窗戶直徑為12 英尺,嵌有一萬片玻璃,其風格及所繪圖案各異。中廳呈圓穹狀,有一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布道壇。唱詩樓兩側有巨大管風琴,共有141 排,8035 根管子,規模之大世界罕見。主建築最東端,環形排列着七個以聖徒命名的小教堂內供奉着有關聖徒。施洗室有一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受洗池。主建築的中心豎立一座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耶穌像。

附屬建築有:(1)大教堂樓、主教公署樓,供主教、工作人員及教堂附設學校學生住宿和工作之用;(2)教堂附設學校,原為培訓唱詩班成員設立,自1972 年以來已改為面向社會招生的普通私立學校;(3)宗教藝術博物館。該堂現在向各民族、各種族的信徒開放。

拉特蘭

康斯坦丁君主於公元4世紀早期建立了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它是羅馬的大主教。其後對其進行了幾次重修。

一次大修是在1646年,當時建築大師普羅密尼隊內部建築的風格進行了重塑,但是保持了它原來的基本形式。在教皇的職位還沒有落到Sauvignon身上時,毗鄰的拉蘭特教堂還是當時教皇的住所。現在的拉蘭特教堂起始於1589年,但是一些偏老的部分保存了下來,現在它成了博物館。

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是羅馬四大教堂之一。現在,這座建築是羅馬教區駐所。距這座教堂不遠是公元五世紀建造的美倫美奐的八角形聖洗堂。這座聖洗堂最近剛剛修復過。

這一帶叫做拉特蘭,這是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個大家族,這大片土地是這一家族的財產。君士坦丁大帝娶了這個家族的法烏斯塔,這片土地連同地上原有的拉特蘭宮成了陪嫁的嫁妝。

公元315年至318年期間,法烏斯塔將所有這些贈送給教皇梅爾基亞德,以便為教皇提供駐地。君士坦丁下令在拉特蘭宮旁建立了基督教會當時最大的教堂。此後,這一教堂成為羅馬的主教教堂。這裡作為教皇們的駐地一直持續了大約一千年。

舊的教皇宮殿現在只剩下了聖階教堂上面的「至聖小堂」。這是教皇私人禮拜小堂,這一小堂現在存放着一些珍貴的聖物。

公元十六世紀,西斯托五世下令建造了聖階教堂這座建築,以保護至聖小堂。要想到至聖小堂,必須走原來的拉特蘭宮的二十八階大理石聖階。

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在中世紀曾達到輝煌的頂峰,那時拉特蘭宮是教皇們的駐地。

教堂雄偉的正面建於公元1735年,教堂頂部豎有高大的塑像(高達六米),使整座建築顯得更加雄偉。中間一尊是基督,另外幾尊是教會聖師聖安博羅焦、聖阿戈斯蒂諾等。

右側是聖門,左側壁龕中是君士坦丁皇帝的塑像,這是他少有的幾尊雕像中的一尊。教堂中廊的壁龕中是貝爾尼尼的弟子們雕刻的一些聖徒塑像。另外,柱子頂上還有一些浮雕,描繪的是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

新當選的教皇第一次離開梵蒂岡時必須到聖約翰大教堂來,前來接受他的古代駐地的所有權。離開這座教堂前不應不欣賞一番右廊的第一根柱子上方的一幅壁畫的殘片,這是經喬托修復的一幅壁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