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亮上看到「人臉」是咋回事?這個元宵節,換個角度來「賞月」
![]() |
在月亮上看到「人臉」是咋回事?這個元宵節,換個角度來「賞月」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賞月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抬頭仰望明月時,很多人可能會發現月亮表面的黑斑看上去酷似一張「人臉」。那麼,這張「人臉」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月球「人臉」的科學解釋
從地球上看,月球表面的巨大黑斑塊酷似一張「人臉」。月球「人臉」位於一個直徑約3000公里的月球盆地,天文學家曾稱它為「風暴洋」。科學界對於月球「人臉」的形成原因曾有不同的觀點。一開始,普遍認為這張「臉」是月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形成的,而後又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形成了類似眼睛等人臉特徵的小隕坑。但進入21世紀,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聖杯」姐妹探測器2012年的觀測數據繪製了這張「人臉」的高清圖,發現這張「臉」的邊緣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圓形,而是呈多邊形,其夾角為120度左右。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那麼產生的應該是圓形或橢圓形隕坑,因此科學家們提出一種新的解釋:月球形成並冷卻之後一段時間,即距今約30億至40億年前,有大量高溫岩漿從月球內部向外擴張,岩漿與月球表面之間的溫差導致月球表面出現許多裂縫,製造出所謂「岩漿管道系統」,從這些「管道」噴出的岩漿在如今的「風暴洋」地區冷卻後,便形成奇特的「人臉」形狀。[1]
「人臉」錯覺的形成機制
我們之所以會在月球上看到「人臉」,還與人類大腦的認知機制有關。這種現象被叫做幻想性視錯覺。人類的大腦天生具有對線條和幾何圖形的聯想能力,當我們看到月球表面明暗相間的圖案時,大腦會試圖從中找出我們熟悉的東西,比如人臉。來自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Nouchine Hadjikhani表示,大腦是一個具有預測能力的器官,面對雜亂的信息,大腦會努力尋找其中「有意義」的模式。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月球「人臉」的認知也有所不同,西方世界普遍認同的月球人臉,眼睛是雨海和澄海,鼻子是暑灣,張開的嘴是雲海和知海。[2]
月球的軌道與「人臉」朝向
月球在地球同步軌道上,每繞地球一圈也剛好完成一次自轉,所以地球人總是看到月球的同一面,這也使得我們看到的「人臉」始終朝向地球。科學家認為,月球現在的能量耗散速率正好符合其人臉面對地球的要求。在月球形成初期,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地球的引力對月球產生潮汐力,拖曳月球並使其內部產生摩擦,逐漸降低了月球的自轉速度,最終使其穩定在同步軌道上,而「人臉」所在的月面恰好朝向了地球。
換個角度賞月:中紅外月亮
通常我們肉眼所見的月亮僅僅是反射的太陽光,而中紅外月亮既有反射的太陽光,也有月球自身的熱輻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吳昀昭及其團隊利用我國高分四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揭開了中紅外月亮形貌的神秘面紗。中紅外月亮看起來更像個球體,中間亮四周暗,與我們肉眼所見的月球亮暗相反,比如月海比高地亮,一些濺射線也會消失。這種獨特的月球觀測視角,為我們了解月球提供了新的途徑,也讓我們在元宵節賞月時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希望通過對月球「人臉」的科學解釋以及中紅外月亮的介紹,能讓大家在這個元宵節換個角度欣賞月亮,感受到天文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 移至 ↑ 月球 「人臉」 或因火山噴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4-11-14
- 移至 ↑ 月球「人臉」可能源於早期火山噴發,科學網,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