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刷子石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刷子石松

中文學名:地刷子石松

拉丁學名: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界:植物界

地刷子石松(學名: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L.) Holub)是石松科扁枝石松屬植物 。

扁枝石松是石松科扁枝石松屬植物,產於東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大部分省區。扁枝石松為傳統藥物,其味辛、味甘溫;入肺、肝二經。它全草用藥具有祛風活絡、散寒止咳等作用,主治風濕關節炎、跌打損傷、手足麻木、外感風寒之咳嗽等功效。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石松類植物的研究比較活躍,從中發現了一系列結構新穎和生物活性較強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其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抗乙酰膽鹼酯酶性、抗丁酰膽鹼酯酶性、抗細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

目錄

形態特徵

資源分布

化學成份

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小型至中型土生植物,主莖匍匐狀,長達100厘米。側枝近直立,高達15厘米,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小枝明顯扁平狀。葉4行排列,密集,三角形,長1-2毫米,寬約1毫米,基部貼生在枝上,無柄,先端尖銳,略內彎,邊緣全緣,中脈不明顯,草質。孢子囊穗(1) 2-5 (6)個生於長10-20厘米的孢子枝頂端,圓柱形,長1.5-3.0厘米,淡黃色;孢子葉寬卵形,覆瓦狀排列,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尾狀,邊緣膜質,具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內藏,圓腎形,黃色。 本種可根據顏色分為兩個變型。

扁枝石松(原變種)[1]

小型至中型土生植物,主莖匍匐狀,長達100厘米。側枝近直立,高達15厘米,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小枝明顯扁平狀,灰綠色或綠色。葉4行排列,密集,三角形,長1-2毫米,寬約1毫米,基部貼生在枝上,無柄,先端尖銳,略內彎,邊緣全緣,中脈不明顯,草質。孢子囊穗(1)2-5(6)個生於長10-20厘米的孢子枝頂端,圓柱形,長1.5-3.0厘米,淡黃色;孢子葉寬卵形,覆瓦狀排列,長約2.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尾狀,邊緣膜質,具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內藏,圓腎形,黃色。

產東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大部分省區。生於海拔700-2900米的林下、灌叢下或山坡草地。廣布於全球溫帶及亞熱帶。

小型至中型土生植物,主莖匍匐狀,長50-80厘米。側枝近直立,高6-10厘米,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小枝明顯扁平狀,灰白色。葉4行排列,密集,三角形,長1-2毫米,寬約1毫米,基部貼生在枝上,無柄,先端尖銳,略內彎,邊緣全緣,中脈不明顯,草質。孢子囊穗(1)2-5(6)個生於長6-15厘米的孢子枝頂端,圓柱形,長1.2-2.5厘米,淡黃色;孢子葉寬卵形,覆瓦狀排列,長約2. 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尾狀,邊緣膜質,具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內藏,圓腎形,黃色。 僅見於廣西、雲南、西藏。生於海拔1300-2100米的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布

分布東北、西南、華南等地。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及亞熱帶,生於海拔700~2900米的林下、灌叢下或山坡草地。

化學成份

含石松鹼(Lycopodine)、扁平石松鹼(Complanatine)、a-玉柏鹼(a-Obscurine)等生物鹼,以及三萜成分山芝烯二醇(Serratenediol)和山芝三醇(Tohogenol)。

藥用價值

【藥 名】:過江龍

【功 效】: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散瘀止痛,利尿。

【主 治】:治濕痹麻木不仁,筋骨疼痛,腳轉筋,淋病,跌打損傷,小便不利。

【性味歸經】:辛,溫。①《滇南本草》:「性大溫,味辛。」②《雲南中草藥》:「辛,微溫。」入肝、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浸酒。

【別 名】:蒲地虎、地蜈蚣(《滇南本草》、地刷子(《中國中部植物》、伸筋草、扁心草(《貴州民間方藥集》、小伸筋、木金草、公魚秧草、鳳尾草、馬尾松(《湖南藥物志》、猴子草、猴子尾巴、舒筋草、烏龍不過江、過山龍、掃天晴明草、扁葉石松(《雲南中草藥》)

【處方名】:過江龍、地刷子、地刷子石松、舒筋草

【商品名】:地刷子、地刷子石松、過江龍,以株體肥壯、乾燥、無泥土等雜質者為佳。

【考 證】:出自《滇南本草》。

參考資料

  1. 地刷子石松,百度,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