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墜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墜胡中國擦奏弦鳴樂器。又稱曲胡、二弦。主要流傳於河南、山東一帶,是河南曲劇、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墜胡的前身是小三弦。在為說唱、戲曲伴奏時,藝人感到彈撥樂器的效果難以與唱腔妥貼配合,遂仿效胡琴,改用馬尾弓拉奏,並將琴鼓改為胡琴的琴筒,形成墜胡。墜胡琴筒狀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銅板或硬木製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頭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張兩弦。一般定弦為a、d1,音域a~d3。除伴奏外,還用於合奏和獨奏。

  • 中文名 ;墜胡
  • 分   類 ;中國擦奏弦鳴樂器
  • 又 稱 :曲胡、二弦
  • 流傳地區 :河南、山東一帶

由來發展

相傳,在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的康熙年間,皇帝御旨,撤掉宮廷戲班,藝人們只有流落到民間賣藝,有一天,一個藝人的小三弦被老鼠咬壞了蒙皮,可是馬上就要演出了,情急之間,這位藝人就用薄薄的桐木板代替,又把胡琴的弓子夾在兩根弦中間拉奏,這樣,一個既可演奏樂曲,又近似人聲的樂器就誕生了,這就是墜胡。

事實據考證是民國時期[1] 曲劇重要創始人朱萬明與洛陽南郊大屯、王屯的一些「票友」商議,對曲劇的主奏樂器進行改造。他們參照越調和河南墜子的主奏樂器,以三弦為基礎,把三弦的板式共鳴改為六角形琴筒,上邊張上蟒皮或蛇皮以增大音量,又將供撥彈用的三根弦改為兩根弦,於是創造出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新樂器—他和藝人們給它取名叫「墜胡」。墜胡因其琴杆長、琴筒大、發出的音量宏達,而且音色柔和,非常動聽,適應了在廣場和舞台上演出的需要。從此,墜胡被定為曲劇的主奏樂器。同時,朱萬明還和大家在曲劇伴奏上增加了七鐃八鑔等打擊樂器,提高了伴奏效果,讓「小腔小調」的曲子戲陡然增添宏大的氣勢,拓展了曲子戲的表現力。

已研製出的墜胡有深澤墜胡、三弦墜胡、墜板胡三種。

河南墜子傳到河北深澤後,吸收評劇、河北梆子的營養並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形成了新的地方戲曲深澤墜劇,伴奏的墜胡也由木板改為銅板,使音域更加純厚、優美,形成深澤墜胡。

基本介紹

墜胡是中國民族樂隊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樂器。它形成於清末,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當時在河南,山東等地。流傳一些地方曲藝,「鶯歌柳」、「三弦絞在書」等。為它們伴奏的樂器是小「小三弦」。長期的磨合,藝人們感到撥彈樂的小三弦演奏時,不能與演員的托腔有機結合。於是有些藝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間加了一根馬尾弓,變為拉弦樂。從而提高了演唱水平。這形成了最早的墜胡。而後為了提高音區,完善音色。便對它的發音箱進行了許多改造。當時有於它流傳的較廣,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劇種。變化也不盡相同。傳統的分三大類。曲胡 墜琴 墜子。這三種樂器的琴頭,琴杆,指板,弓子等,都保留着小三弦都形制。區別就在琴筒。

墜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墜琴或墜子,又叫二弦。是小調曲子、呂劇和山東琴書的主要伴奏樂器。琴筒用硬木或黃銅製作,一端蒙蛇皮。琴杆兼作指板。置兩軫,張兩弦,用馬尾弓拉奏。墜胡除用於伴奏之外,還用於合奏、獨奏。一般定弦為a、d1,音域為a—d3。這種樂器既能獨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寬,聲音柔和,音量也比較大,與別的樂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聲、唱歌、講話,甚至鳥獸的叫聲等等。流行於我國中部,是河南墜子、深澤墜子、山東琴書、呂劇、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樂器組成

墜胡由琴杆,琴軸、琴筒、琴弓、琴弦、琴馬等組成。琴筒為硬木、紅木或黃桐木,八方形,前口蒙蛇皮,後口有鏤空的邊框。琴杆部份與三弦的琴干相似而較短。全長約 90公分,兼做指板,張兩弦,架於弦馬上,弓在弦內運行。用馬尾竹弓拉奏。四度定弦A、d,音域約兩個半八度。墜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於伴奏之外,還用於獨奏和器樂合奏。[2]

二弦

  1. .謂月亮的上弦與下弦。
  2. .指兩根弦的樂器。(1)一種彈撥樂器。《清續文獻通考.樂七》:"二弦本番部樂,樟木為體,曲首,桐面,長方形,底有孔,通常三尺。"(2)即二胡。《清續文獻通考.樂七》:"二弦等於二胡,惟槽之前後均冒皮,出音較沉,中音部樂器。"參見"二胡"。
  3. .絲弦之細於老弦而粗於子弦者。

樂器特點

形狀特點

墜胡與宋代陳暘《樂書》所繪奚琴在形制上極為相似,特別是兩軸置於琴杆右側,為中國廣大漢族地區流行的胡琴類拉弦樂器所僅有(朝鮮族奚琴與其相似),可能是其遺制。福建泉州開元寺(初建於唐代,明代重修)紫雲殿斗拱樂伎木雕中有演奏二弦的形象(《中國音樂史圖鑑》IV—62)。

演奏技巧

墜胡的演奏技巧中值得一提便是它的仿聲功能。它能模仿人的笑聲,公雞母雞 狗等動物的叫聲,還能模仿部分打擊樂的演奏聲。如梁獻軍的《大起板》中採用連頓弓的演奏手法形象的模仿了人的笑聲。吳永平的《墜琴與嗩吶》中墜胡和嗩吶共同模仿了許多動物的叫聲,如公雞 母雞 小鳥 等。還有馬光陸先生的《八月掛花遍地開》用墜胡模仿鑼 鑔等打擊樂的聲音來烘托曲子的氣氛,是曲子瞬間達到高潮。還有許多曲子中有模仿聲音的片斷,在此不與大家一一列舉。還有墜胡的雙弦演奏手法,由於墜胡是分開按弦所以它可以一根弦伴奏,一根弦奏旋律。這是其它民族拉弦樂不可相比的。

樂器結構

廣東音樂所用的二弦和福建南音所用的二弦結構有所不同。廣東音樂中的二弦琴杆木製,琴筒竹製,前端蒙厚蟒皮,後端全空,弦較粗,琴弓較長,發音粗獷,帶有沙音,是廣東音樂「五架頭」之一。粵劇中的霸腔也常用二弦伴奏。

福建南音中的二弦琴杆竹製,並以竹根作為琴頭裝飾。琴筒採用整塊木材挖空而成,以桐木作共鳴板,筒後敞口,弦軸用硬木製成,安裝方位與二胡弦軸恰恰相反,裝在琴杆右側。琴弓由竹製弓杆系以馬尾而成,但馬尾的比較鬆軟。演奏南音二弦,右手需靈活掌握琴弓。且外弦只准用推弓,內弦全部用拉弓,發音細弱,古樸典雅。

樂器種類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音樂學院研製成功三弦墜胡。琴筒用鋼板製成,筒長和直徑均為10 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杆長90 厘米,3 條琴弦定音為d 、a 、d1 ,使用雙毛弓,第一股弓毛置於a 、d1 兩弦間,由右手中指控制,第二股弓毛系得稍鬆弛,置於d 、a 兩弦間,以右手無名指控制,可以拉奏單音、雙音。音域向低音區擴展了五度音程,可由d~d4,達四個八度。音色明亮、純厚,雙音結實、飽滿。

三弦墜胡既保持了墜胡原有的特色,又發展和豐富了表現力,最適於演奏活潑、流暢的樂曲,並可以模擬打擊樂器、人聲和某些動物的鳴叫等音響效果。七十年代,還研製出一種新樂器——墜板胡。它由琴筒、琴杆、琴頭、弦軸、山口、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組成。結構是採用了高音墜胡的琴杆和板胡的琴筒,琴杆全長60 厘米,琴筒前口直徑10 厘米,長6 厘米。

墜板胡音域寬廣,在河南曲劇伴奏中,定弦為g 、c1 ,音域由g ~g3 ,達三個八度。音色介於墜胡和板胡之間,低音柔和近似墜胡,高音清晰,純淨。墜板胡除適於獨奏外,與其他樂器合奏音響也融合協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最適於豫劇和曲劇等河南地方戲曲音樂伴奏,也適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

發展流傳

墜胡雖然形成歷史較短,但流傳很廣。特別是建國後民樂的大力發展,墜胡已基本遍布全國各地。所以也各地也形成不同的演奏風格。傳統曲子多是有地方戲曲和地方音樂為素材演化而來。如《大起板》是以河南曲劇音樂為素材,《夸山東》是以山東地方音樂為素材。傳統曲子都以節奏感強,歡快幽默為特點。曲子都以四度定弦為主,調式手發都較固定,換調都是調琴弦的緊張度來解決。所以傳統的演奏形式便被局限在很小的空間內。建國後演奏家們把墜胡的演奏形式和技巧,做了很多的改革和創新。由原來單一的戲曲伴奏變為獨奏,合奏,協奏等,多形式演奏。

在民族樂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民樂合奏曲《[打起漁鼓慶豐收]]》《迎親人》《喜迎門》等都是用墜胡領奏,從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協效果。還有濟南軍區歌舞團改良的墜二胡,也在樂隊伴奏中很好很好效果。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還是獨奏曲。民樂改革後演奏家除保留和整理一部分傳統的曲子外,也創作很多優秀的曲目。如任一平曲馬光陸演奏的獨奏曲《河南曲子牌曲》,曾在第五界世界青年藝術節上獲得銅獎。還有馬光陸先生創作的獨奏曲《新春樂》《豫西風情》《家鄉的喜訊》等,也先後在國內獲得各種獎項。其中《新春樂》還被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茅沅改編為小提琴曲。河南青年墜胡演奏家梁獻軍先生,整理改編的傳統曲目《大起板》。曾在九六年長城杯邀請賽中獲獎。梁獻軍先生是較大膽,敢於創新的演奏家作曲家。他改編的三弦墜胡曲《西班牙鬥牛士舞曲》是較有代表性的曲子,此曲採用了許多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伴奏樂隊也是有「電吉它」「鍵盤」「西班牙響板」等西樂組成。全曲分為兩部,前半部用C調演奏,後半部用D的演奏。

採用一二三弦同響的三和弦的手法大大提高了墜胡的表現力和演奏技巧,開創墜胡演奏技巧的新領域。有他創作的墜胡獨奏曲《慢垛》又名《牡丹花開》是和馬光陸先生的曲子《新春了》取自同一個素材,但和馬光陸先生的曲子卻又各具風味,此曲梁獻軍先生用大開大合、大揉大滑的手法正好和馬光陸先生玲瓏小巧、緊湊有序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改編的墜胡曲《郿鄠調》《銀鈕絲》等,都是很優秀的曲子。其中也運用許多新的方法和技巧。墜胡演奏家吳永平的墜胡曲,《夸山東》是用山東地方音樂作素材創作的曲子。全曲曲調歡快富有彈性,充分引用了墜胡的滑音揉音等手法。還有吳先生的《墜胡與嗩吶》中的墜胡與嗩吶一唱一和的來模仿人和動物的聲音。這也是墜胡新的一種演奏形式,充分說明墜胡的和群性。還有任一平先生的《慶豐收》也是較有影響的墜胡獨奏曲。此外還有許多較著名的胡琴演奏家也精通於墜胡的演奏,如:劉明源趙寒陽曾和耘 宋飛等。其中劉明源 趙寒陽曾用墜胡為許多電影,電視劇配樂。墜胡已經是一個民樂團不可缺少的樂器。

樂器前身

弦樂器,縣內各個村寨普遍使用。小三弦*用者自己製作,用椿樹、糠皮樹和棠梨樹木整塊雕成。全長60公分左右,包括弦筒、弦杆、弦頭三個部分。弦筒直徑10公分,背面雕以花紋音窗,正面繃蛇皮或哈蟆皮。弦頭如弦扭,用三根粗細不同的老、中、子弦線,加弦枕、弦碼。小三弦用於跳笙伴奏,聲勢宏大,獨奏曲調,則婉轉如訴。感情變化豐富,為民間喜愛樂器。

相傳很久以前,在烏蒙山區裡有個叫阿熱的小伙子,每天為頭人放牧牛羊,苦度歲月。有一天 ,阿熱救了一匹跌落懸岩的白蹄小馬駒,精心飼養後長得膘肥體壯,人們都說這叫腳踏白雪烏騅馬。小伙天天騎着它去放羊,也練就一身好騎術。一天阿熱正在放羊,忽然馬兒跑到土司家的賽馬場,這裡正在進行賽馬選婿,開始的火炮剛響過,騎手們像離弦之箭朝前奔去,烏騅馬沖開人群,跑到馬隊最前面。土司遠望從天而降的好漢,欣喜若狂,當他看出是自己的奴隸時,阿熱慘遭毒打,心愛的小馬也被土司奪走了。過了不久,土司請了些山官來家做客,想騎烏騅馬顯顯威風,誰知小馬雙腳亂踢,摔下土司、掙斷韁繩逃跑,土司命兵丁射死烏騅馬,小馬雖渾身中箭仍跑回了家,阿熱一邊拔箭,一邊給馬上藥,小馬終因傷勢過重而死。小伙日夜思念心愛的寶馬,有天晚上,烏騅馬託夢給阿熱:「主人啊,你不要悲傷,用我的皮箍個琴箱,用腿骨做琴杆,尾巴搓成弦,讓我們一起咒死土司,再一起歡歡樂樂。」小伙醒來後,用櫻桃樹做成一支精巧的琴,馬皮蒙面,馬尾做弦,用手彈出叮咚的音響,這聲音有哀傷、有歡樂。從此,三弦就在彝族人民中廣為流傳。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