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坪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坪壩鎮隸屬於湖北省京山市,地處京山市北部,東與安陸市王義貞鎮接壤,南與羅店鎮宋河鎮毗鄰,西與三陽鎮相依,北與隨州洛陽鎮揭家村交界,介於東經113°16′-113°25′,北緯31°15′-31°19′之間。

坪壩鎮轄區總面積88.8平方千米,2013年末,下轄1個社區、18行政村,總人口2.5萬人。2013年,該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4535億元,工業總產值10.1175億元。

坪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盛產油菜,是京山市萬畝油菜示範基地,同時也是湖北省33個萬畝油菜高產創建示範片之一。

坪壩鎮在兩周之際為曾國都城,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家壟文化遺址。

坪壩鎮結合坪壩的天然資源、產業基礎和古曾國歷史人文底蘊,全鎮堅持黨建引領,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文化旅遊」為主題,以「古色、綠色」為重點,以創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為目標,全力打造成為以古曾國歷史、青銅文化為特色的湖北省旅遊特色小鎮,以蘇家壟文化為代表的京山北部山水文化旅遊節點鎮。 [1]

中文名: 坪壩鎮

外文名: Pingba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京山市

地理位置: 京山市東北部

面 積: 88.8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坪壩社區

電話區號: 0724

郵政區碼: 431808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2.5 萬(2017年)

著名景點: 蘇家壟文化遺址

火車站: 京山站、京山南站

車牌代碼: 鄂H

歷史沿革

古時,坪壩地區叫栗林崗,後來修築城牆削平了山崗,故取名坪壩。

明朝時,坪壩地區成集市。

1950年為第十一區。

1959年併入宋河公社。

1975年為坪壩公社。

1984年,坪壩公社復改為坪壩區。

1987年,坪壩區改建為坪壩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坪壩鎮下轄平壩社區1個社區和羅興村、東川村、杉廟村、朱嶺村、東嶽村、程畈村、香山村、雙榨村、平橋村、團山村、喻家城村、洞沖村、晏家灣村、蘆林村、六台村、九里村、唐廟村、丁家畈村等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平壩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坪壩鎮位於湖北省京山市的北部,東與安陸市的王義貞鎮接壤,南與羅店鎮、宋河鎮毗鄰,西與三陽鎮相依,北與隨州洛陽鎮揭家村交界;全鎮總面積88.8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13°16′-113°25′,北緯31°15′-31°19′之間。

地形地貌

坪壩鎮地處大洪山東南支余脈香山山脈連接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有王家寨、仙境寨、香山寺、雞公山等山峰,地形起伏、層巒疊峰,四面高,中間低,呈盆地形,丘陵平原面積大,最高點香山寺海拔431米,最低點洗馬港59米。

氣候特徵

坪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春夏兩季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約15℃,冬季氣溫(1月)約2℃,夏季氣溫(7月)約30℃左右,氣溫升降幅度較大。全年無霜期從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約240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

自然災害

坪壩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連陰雨、冰雹、雪災、龍捲風、泥石流、地震等。旱災一般為8年一遇,洪災一般為6年一遇,特大旱災、特大洪災為8-10年一遇,特大旱災在坪壩發生是1978年、1988年、2000年,2011年持續三季以上連旱,農業受損嚴重,人畜飲水困難。2016年7月,坪壩鎮遭遇大洪災,7月19日凌晨2時到20日中午12時,累積降雨量達550毫米,降雨覆蓋坪壩全境88.8平方公里,受災人口2.5萬人。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坪壩鎮境內探明的地下礦藏主要有重晶石和銅礦。

生物資源

坪壩鎮境內的主要樹種有外松、杉樹、油桐、銀杏、板栗等,主要野生動物有野雞、野兔、山羊、野豬等。

人口民族

坪壩鎮總人口19235人(2017年),主要民族為漢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坪壩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37億元。財政收入423萬元,比2010年增長18.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1萬元,增長40.7%。農村人均純收入598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坪壩鎮農村經濟農業總產值1.79億元,比2010年增長10%,占地區生產總值38%。全鎮糧食產量14205噸,其中水稻11810噸,小麥2395噸;人均產糧569.7公斤。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棉花、芝麻、黃豆、西瓜、花生等。全鎮油料種植1.2萬畝、產量4800噸,小麥0.1萬畝、產量900噸,花生產量280噸,芝麻產量120噸,蔬菜產量6230噸。畜牧業總產值78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3.6%。生豬出欄4.1萬頭,飼養山羊1.3萬隻,家禽出籠28.6萬羽。

第二產業

2011年,坪壩鎮有規模以上企業5家,涵蓋白酒釀造、機械製造、輕工紡織、建築建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從業人員309人;年產白酒4000噸、紅磚3000萬口,年加工農副產品2萬噸。工業總產值4.71億元,增加值0.75億元,稅收550萬元,利潤805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坪壩鎮有個體工商戶216家,其中較具規模的超市有6家,加工個體工商戶12家,從業人員460人,貿易範圍覆蓋安陸、隨州、三陽等周邊地區,全年營業額1.73億元,實現工商稅收175萬元。鎮內有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金融機構2家,年末各類存款餘額1.9億元,比2010年增長25.8%;人均儲蓄8500元,增長36.9%。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坪壩鎮有劇院(場)1座,座位580個,文體站1個,文化中心戶5個;圖書室20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藏書5800餘冊:有檔案室20個,建築面積40平方米。各類民間藝術表演團體10個,演職人員20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晏店民間樂隊、軍鼓隊等。

教育事業

2011年,坪壩鎮有小學3所,在校學生759人,教師81人;初中1所,在校學生643人,教師61人。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99.5%,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5%。幼兒園(所)3所,在園幼兒447人,專職幼師24人。

醫療衛生

2011年,坪壩鎮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病床105張,衛生工作人員60人,其中執業醫師11人,助理醫師9人,註冊護士16人,每干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人。全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萬人次,住院手術450台次,出院病人2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坪壩鎮城鎮低保戶116戶216人,支出經費36.7萬元;農村低保戶321戶667人,支出經費47.3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0人支出經費14.7萬元,分散供養29人支出經費4.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385人次,支出經費12萬元;城鄉居民臨時救助400人次,支出經費9萬元;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4人次。

交通運輸

坪壩鎮境內有省道S243穿越,可連接至隨岳高速公路,集鎮距該高速公路入口僅6公里,截至2011年,該鎮已形成由坪三線、京安線、坪客線、坪隨線構成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

2011年,坪壩鎮客運總量11.5萬人次,貨運量800萬噸。

文化古蹟

蘇家壟墓群

蘇家壟文化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市坪壩鎮,1966年在開挖鄭家河水庫乾渠時發現了該遺址。

蘇家壟遺址是一處包括墓地、建築基址、冶煉作坊的曾國大型城邑。考古發掘了一批曾國高等級墓葬,還發現了與墓地同期的大規模遺址及冶銅遺存,已發現3座煉銅爐,具體年代為兩周之際至春秋早中期之際。

2013年,蘇家壟墓群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蘇家壟墓群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古曾國遺址首次被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計劃。

2018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宣布湖北省京山市蘇家壟周代遺址等六項目當選「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蘇家壟遺址入選主要理由是:出土千餘件青銅器,有銘文的多達50餘件,涉及諸多歷史信息,為解開有關中國青銅時代「金道錫行」之謎提供珍貴實證;蘇家壟遺址是一處包括墓地、建築基址、冶煉作坊的曾國大型城邑;考古發掘一批曾國高等級墓葬,其中一座大墓墓主人或為曾國諸侯。

2019年2月,蘇家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作為省級戰略重點項目,被納入湖北省《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3年)》。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展示、環境整治、安消防、標識導覽系統以及展示館(遺址博物館)等工程項目建設情況,被列入綜合考核體系。

蘇家壟遺址是與葉家山、郭家廟、文峰塔和擂鼓墩等地點並存的曾國考古發現,這些考古發現建構了傳世文獻並不明確的曾國,並使之成為周代物質文化面貌最為明晰的諸侯國之一。墓地出土的曾侯仲子斿父九鼎、埋葬七車的車馬坑,以及規模宏大的聚落等,暗示這裡存在作為曾國都城的可能性,出土的「曾中斿父壺」被列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是新中國第一件在「國家名片」(郵票)上亮相的湖北出土文物。

蘇家壟遺址至今已清理墓葬106座、車馬坑2座,較大墓葬沿崗地脊頂排列,小墓則在兩側分布,年代上有由北向南漸晚的趨勢,墓葬之間不見打破關係,反映了較為嚴謹的墓地布局。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包括青銅器1000餘件、玉器300餘件、陶器400餘件,是同時期器物研究的標型器。其中,青銅禮器多達500餘件,大多放置有序,組合關係明確,是探討兩周時期器用制度的極佳資料。蘇家壟遺址出土千餘件青銅器,大多放置有序,組合關係明確,有銘文的多達50餘件。其中,兩座大型墓出土四件「曾伯桼」壺,單壺銘文達161字,共644字,極其罕見。

「『曾伯桼』青銅器群還發現與『金道錫行』相關重要信息,古人把銅當金,錫是鑄造青銅必需的物質,金道錫行就是青銅之路。」「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點評專家、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稱,青銅當是重要戰略物資,但西周都城及周邊並不產銅。一件藏於國家博物館有「金道錫行」銘文的傳世青銅器,指明先秦中國有一條「青銅之路」,但因該器物出土地點不明,學界一直有爭議。令人驚喜的是,蘇家壟最新出土的「曾伯桼」青銅器群,與該器物比對,銘文均有「曾伯桼」「克逖淮夷」等內容,印證「金道錫行」確實存在,對探討早期中國青銅資源的流通及周王朝經營南方有着重要意義。

此外,蘇家壟遺址發現約70萬平方米銅礦煉渣遺蹟,出土煉銅爐、銅錠等。這是考古界首次發現大規模曾國冶銅遺存,展現了青銅冶煉、生產、流通諸多環節。

所獲榮譽

坪壩鎮是湖北省級生態鎮

視頻

京山縣坪壩鎮小學建黨90周年慶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