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莉諾•J•吉布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埃莉諾·吉布森
埃莉諾•J•吉布森0.jpg
出生 1910.12.07
國籍 美國
別名 Eleanor Jack Gibson
職業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別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埃莉諾·吉布森 美國 Eleanor Jack Gibson 美國 1910.12.07年 2002.12.30年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生平

1931 年畢業於史密斯學院,K.考夫卡和年輕的詹姆斯·吉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師,後者後來成為她丈夫並使她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他們在 1932 年結婚。1933 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後,埃莉諾成為詹姆斯的助理。後來進入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計劃跟隨 R.耶基斯從事動物行為的研究,但是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耶基斯就告訴她,他不允許婦女在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後來她和 C.赫爾共事,1938 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回到史密斯學院任講師,1940 年升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職於康奈爾大學,1966 年任該校教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遷往康奈爾,在這裡她完成了其著名的視崖實驗。20 世紀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的學習與認知發展。

研究

吉布森的知覺學習理論對於學習心理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她的研究包括人類與動物的學習,閱讀技能的發展,特別是嬰兒與幼兒的知覺發展、兒童閱讀技巧發展和動物行為的研究。她把知覺發展視為變異過程,把感知覺學習視為積極的信息獲取過程。她認為感性世界不是由分期付款式的聯想及推論過程構成的,而是嬰兒探索刺激的排列,探求構成世界之永久特性和世界上的布局及物體的持久特徵之基礎的不變量。這種不變量有許多是在事件中顯露的,如變化(關於時間的變化)顯露不變的特徵。而開始被察覺到的往往是對於世界上地方、事件以及事件作用的承受能力。

作為一個完形心理學家,她試圖以實驗的方式找出知覺是先天的證據。她發明了用來測量嬰兒深度知覺的裝置 - 視崖。視崖(visual cliff)即"視覺的懸崖",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的嬰兒的平台,平台兩邊復蓋着厚玻璃。平台與兩邊厚玻璃上鋪着同樣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緊貼,不造成深度,形成"淺灘";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實驗將 6 到 14 個月大的嬰兒放置在桌面中心,讓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裝置的"深"、"淺"兩側召喚嬰兒,觀察嬰兒是否拒絕經過有深度錯覺的"懸崖"一邊爬向母親,藉以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的發展。實驗證明,出生 6 個月左右的嬰兒,儘管母親向他招手呼喚,誘導其爬向母親,但多數嬰兒還是會選擇爬向淺處以策安全(Gibson & Walk, R.D. 1960)。

視覺懸崖

動物實驗表明,凡是一出生就會行走的動物,生後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懸崖";而生後尚需經過一定時間才會行走的動物,則和人類的嬰兒一樣,要到會爬一段時間以後,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懸崖"。這說明他們已經具有了深度知覺的能力,深度知覺是直接的,是一種天生的本能 [1]。吉布森(1979)還用提供量的概念對此實驗進行了解釋 - "懸崖"的一邊提供了支持的表面,是安全的;而另一邊讓人覺得會掉下去,是危險的。

吉布森提出的差別理論(differentiation theory)是關於感覺信息加工的主要理論之一。由於腦的成熟及反覆接受相同的刺激,嬰兒越來越善於發現對象的恆常性 - 某一客體的不同於其他客體的穩定特徵。分化理論把外部世界看作人對感覺經驗的人為的次序劃分,認為人類一出生的時候所有的感官就是整合的,很早就有跨感官的知覺。然而許多刺激的明確特徵(例如,形狀、大小、紋路等)迫使嬰兒進一步使用他所有的感官來分析。他們很自然地察覺那些比較細微的特徵。

她曾任美國東部心理學會主席,美國藝術及科學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以及英國心理學會名譽會員,1971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她是康奈爾大學第一位獲教席的女教授,曾獲得兒童發展研究學會授予的傑出科學貢獻獎,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美國心理基金會終身成就獎(1986)。

主要著作

感性學習及發展原理

注其它的研究也都陸續證明深度知覺最早可以在嬰兒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現(Aslin & Smith, 1988)。心理學家 Jane Gwiazda 將特別設計的 3D 眼鏡佩帶在嬰兒雙眼上,由於設計的圖樣會有 3D 圖樣參於其它平面的圖樣中,所以只要加以研究嬰兒頭部動作,就可以記錄出他們何時開始對 3D 圖形有認知。如同多數實驗結果一樣,當嬰兒大約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顯露深度知覺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