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培道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培道中學(外觀照片)原圖鏈接來自 schooland 的圖片

培道中學本屬廣州培道女子中學,抗日戰爭時為逃避戰火,分成兩批師生,分別遷到澳門香港。抗戰勝利後1946年,廣州原校復校,部分師生留在澳門,用僅有的一千元租用白馬行浸信會禮拜堂空置的房舍作校址成立澳門培道中學。[1]

學校簡介

培道中學,是公共學校網絡成員,非牟利私立學校,提供學前教育(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六年教育分五校:中學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幼稚園及小學位於南灣大馬路;小學部分教處位於美麗街;氹仔小學位於廣東大馬路;氹仔幼稚園位於南京街。1946年成立。前身為廣州培道女子中學,於1947年註冊現名。由李瑞瑩校長持牌。初期設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預備班、小學與初中。

1963年開辦五年制中學,1987年改為六年制。1982年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校舍落成,除課室外,有禮堂、實驗室、電腦室、視聽教學室、語言室、打字室及圖書室等設施。1996—1997年度設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預備班9個班,小學12個班,中學18個班,在校學生2409人,教師74人。

學校歷史

1888年,美國南方浸信會傳教士容懿美女士(Miss Emma Young)被獲派來華開辦女子教育,因當時的女性大多未有機會進學堂讀書,而且未接觸過基督教。當時容女士隻身只帶着很少的金錢來華,沒有物資建校,亦沒有可依靠的人,她在廣州五仙門開辦了培道女子中學。要勸當時的女性上學是不易的,因為她們自古被認為不用讀書的。是年3月3日開始上課,當時稱為婦孺班,開學時有6名學生,但她仍全心教授她們。她讓婦女帶着孩子上學。亦讓有缺陷的人學習刺繡,使他們能有一技之長。在她的努力下,學生人數漸漸增加。1930年奉准立案,此後純由華人管理。

1937年發生中日戰爭,廣州遭遇空襲,使學校不能繼續運作,被迫要離開五仙門,老師們帶着願意跟隨學校走的學生離開,遷往肇慶暫避戰火。

1938年再由肇慶遷往香港旺角廣華街,而小學部在1940年遷入香港九龍城士他令道。1941年與培正中學在香港坪石合辦培聯中學。1942年香港淪陷後,遷往澳門繼續辦學。

1945年戰爭結束,一部分師生遷回廣州,接收東山校舍及複課;一部分到香港設立分校,租用士他令道浸信會副堂作校舍之用;一部分留居澳門,租用白馬行浸會禮拜堂空置的房舍作校址,澳門培道中學正式成立。1955年起,租用南灣107號大宅作校舍(有傳業主象徵式收取一元作月租金),後在天台加蓋教室。

1982年,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之培道新校舍落成,樓高6層,作為中學部校舍。1998年,位於美麗街的高小分教處重建建成。2001年,許焯勝老師創作「體育運動模仿操」。

2004年,韋輝梁副校長創建《MP_lab 萬用拼圖實驗室》,《PG_lab 平面幾何實驗室》及《DM_lab 動態數學實驗室》等電腦數學教育軟件。2006年,在中學部旁新建一幢教學大樓落成,集生物,化學及物理實驗室於其中,並設有老師辦公室,會議室,休息室及小賣部。

2007年9月23日 培道教學軟件《MP_lab 萬用拼圖實驗室》入選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2008年,韋輝梁副校長創建《SG_lab 立體幾何實驗室》。

學校校訓

校訓:「愛、誠、貞、毅」是教育之主導思想,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服務社會。

教學理念

學制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畢業,中文授課。

以德、智、體、群、美五項綜合素質為目標,培育品學兼優、德才兼備、體藝兼顧的學生。

採用多元智能教學法,實施多項教學措施,使學生向多方面才能發展。與「德智體群美」理念相呼應。

智能教學

體育運動模仿操

由許焯勝老師於2000年開始研發,於2001年研發成功,以8類體育運動的主要動作為基本設計藍圖(籃、排、乒、足、羽、田、游、武)。此運動操為對應校內缺少活動空間進行體育活動之對策。

數學實驗室系列軟件分別為《MP_lab 萬用拼圖實驗室》,《PG_lab 平面幾何實驗室》,《DM_lab 動態數學實驗室》及《SG_lab 立體幾何實驗室》。研發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可用較簡單的軟件接口及相對便宜的價格(與MATLAB比較),進行各類數學模型研究。

因材施教(實驗中):部份學科(如數學)採用等級制教學,分成類似資優學習班與一般學習班,用不同的教材施教,但統一考試題目會設定在一般學習班的水平。

視頻

培道中學 相關視頻

彌勒市第一中學—澳門培道中學校際交流活動(新聞素材)
澳門培道中學到彌勒一中訪學交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