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礎結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基礎結構》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為直接生產過程提供服務或一般性共同條件的各經濟部門的總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物資倉儲以及城市公用事業,如供電、供水、供氣等。這些部門的產品的生產和勞務的提供往往同它們的消費同時進行,它們的產品和勞務對直接生產部門的發展起着先行和保證作用,是現代社會生產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基礎結構一詞來源於拉丁文infra和structure,意為「下面、底下」和「建築、結構」。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當時把為工農業服務的部門統稱為基礎結構,後來這一名詞為蘇聯、東歐和第三世界國家廣泛使用。我國一般把基礎結構分為廣義、狹義兩種,狹義專指具有有形資產的部門,如運輸、動力、通訊、供電、供水等;廣義的還包括教育、衛生、科研等部門。基礎結構所需投資一般較多,建設周期也較長。一國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對基礎結構的投資需要量就越大。從投資角度看,基礎結構的投資屬於社會間接投資,一般由政府投資或支持。基礎結構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與直接生產過程的比例及其內部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對策的重要方面。電力超前、運輸先行、信息暢達、水源保證等,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