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塞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塞鯨,為鬚鯨的一種,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與長鬚鯨。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米,體重則可達到45噸。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有時還包括其它的軟體動物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鯨目

亞目: 鬚鯨亞目

科: 鬚鯨科

屬: 鬚鯨屬

種: 塞鯨

( Linnaeus, 1828 )

分布: 世界海洋均有分布

體長:12-20米

體重:20-45噸

生命:65歲左右

食性:肉食:磷蝦,小魚、軟體動物

繁殖:胎生,通常每胎1仔

外形特徵

塞鯨的身體顏色基本上是深鐵灰色,腹部為亮灰色的,而且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斑紋。塞鯨在身體下方擁有32至60條的縐褶或溝紋延着喉部伸展,讓牠們在覓食時可以將嘴部張開到最大。塞鯨的嘴部是尖的,鰭比起其它鯨魚顯得比較短,只占身體的9%至10%,而末端是較尖。牠們有一道隆起從嘴部的尖端延伸到一對鼻孔,這是鬚鯨獨特的特徵。 塞鯨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可達到200噸重)與長鬚鯨(可達到77噸重)。塞鯨的成鯨身長一般為12至15米,體重可以達到20至30頓重。南塞鯨體型比北塞鯨大,而雌鯨被認為比雄鯨來的大。目前測量到最大的塞鯨為21米,重量介於40至45噸之間。剛出生的幼鯨一般長度為4至5公尺。

生態習性

塞鯨在接近海水表面的地方覓食,一邊游泳一邊捕食大群的獵物,平均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因為塞鯨的體型龐大,所以牠們以甲殼類或小魚這些食物鏈中的位置較底的生物作為食物就顯得令人注目。分析塞鯨的胃部與直接觀察塞鯨的覓食行為後,得知牠們比較喜歡以甲殼類為主食。這件事也可以從分析收集來的塞鯨糞便來得知,它的外觀類似褐色稀薄的雲,在水中出現。這些用網子收集的糞便與水中的DNA物質分離開來,而且與已知的物種來逐一確認。塞鯨與其它幾種生物來競爭的食物,包括了鯡魚、姥鯊與露脊鯨。 塞鯨在北大西洋主要以橈足類的哲水蚤目為主食,特別是飛馬哲水蚤。第二喜愛的食物則是磷蝦,主要是北方磷蝦。在北太平洋則同樣以橈足類與磷蝦目動物為食。除此之外,牠們也喜歡捕食比較大型的生物,例如一種日本烏賊與小型魚類,其中包括鯷魚、、南美擬沙丁與竹莢魚等。這些魚類中有一些是含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的。在加州中部6月至8月間,觀察到塞鯨將鳳尾魚當成食物;9月至10月間則以太平洋磷蝦為主食。塞鯨在南半球則以橈足類與南極磷蝦為食。塞鯨會發出響亮的長低頻率的聲音。對塞鯨發出的特定叫聲則所知較少,但是在2003年觀察到牠們在南極半島外海會發出多頻率的聲音,被形容是咆哮或嘶嘶聲。許多塞鯨的叫聲包括許多部分,每個部分頻率相異。這個複合體被視為分辨塞鯨的叫聲與其它鯨魚的叫聲的關鍵特徵。大部分的叫聲大約持續半秒,頻率界於240-625赫茲之間,在這個範圍內的聲音大部份的人類都可以聽見。在1帕斯卡且距離1公尺的情況下,這些叫聲最高約達156分貝。

生長繁殖

塞鯨的交配發生在冬季的溫帶與亞熱帶地區,根據胎兒的成長模式,估計妊娠期約十個月又三個星期。 新生的鯨魚會在6至9個月大時斷奶,當時身長約11至12米長,斷奶則發生在夏季或秋季的覓食海域。雌鯨每2至3年繁殖1次,最高紀錄為1次6隻,不過1次1隻是更普遍的。塞鯨的性成熟約8至10年,雄鯨約12米,雌鯨則為13米。塞鯨可以活到65歲。

地理分布

塞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

亞種與分類

北方塞鯨(Balaenoptera borealis borealis)與南方塞鯨(Balaenoptera borealis schleglii)。這兩種塞鯨的分布範圍各自分開,並沒有重疊。

生存狀況

目前塞鯨的全球數量估計只有54,000條,大約只有商業捕鯨前的15%。一份1991年於北大西洋進行的研究顯示這個區域僅有4,000條。這項研究採用的是一個通用的計算方法,稱為單位努力捕獲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試圖根據在特定單位時間內,努力捕獲的數量或重量來估計物種的總數量。這個方法在科學界遭到批評,而且不被認為是一個豐富的科學指引。據說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早期,挪威近海的塞鯨已經相當稀少,因為這個區域在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間有大量的塞鯨被獵捕。對於鯨魚消失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由於過度的濫捕,而另一個解釋則是:因為橈足類的數量於1960年代末在東北大西洋大幅的減少,導致塞鯨分布範圍的改變。1987年在丹麥海峽的調查發現了1,290條塞鯨,在1989年則有1,590條。新斯科細亞外海的塞鯨估計在1,393條與2,248條之間,估計的下限為870條。 一份1977年根據捉放法與CPUE資料的研究估計塞鯨在太平洋地區有9,110條。日本捕鯨業則對這個數字有所質疑,認為這是過時的資料,他們在2002年時宣布西北大西洋有超過28,000條塞鯨棲息,不過這個數字不被科學界所接受。在加利福尼亞州海域,從1991年至1993年間,經由航空與船隻的調查顯示只有1件確定及5件可能的目擊報告,而且在奧勒岡州與華盛頓州沒有任何目擊報告。在商業捕鯨活動之前,北太平洋估計有42,000條塞鯨棲息。在捕鯨活動於1974年結束時,塞鯨在北太平洋的數量下降到7,260條至12,620條之間。 根據在南冰洋進行的捉放法及CPUE的結果,塞鯨在南半球的數量估計界於9,800與12,000條之間。根據1978年至1988年間的調查,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報告估計有9,718條塞鯨。在商業捕鯨活動開始之前,估計有65,000條塞鯨生存於南半球。

知 識

塞鯨屬於鬚鯨科,這個科包括藍鯨、大翅鯨、布氏鯨、長鬚鯨與小鬚鯨。鬚鯨在挪威語為röyrkval,意即「皺紋鯨魚」,這是因為鬚鯨嘴部內擁有一系列縱向的皺褶或溝紋,隨着身體下側延伸。鬚鯨科被認為是在中新世中期從鬚鯨演化出來的。不過目前對於鬚鯨亞目中的幾個科是如何演化的所知不多。 棲息與遷移 法羅群島郵票上塞鯨的圖繪人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塞鯨的蹤影,雖然牠們很少出現在極地或熱帶海域中。想要在海中分辨出塞鯨與布氏鯨是困難的,特別是布氏鯨在溫暖的海域中是最常見的,而在一些情況下,長鬚鯨也會造成誤認,因為分布的範圍與出現的頻率。 塞鯨在北大西洋東岸的分布範圍從南歐或北非延伸到挪威,在北大西洋西岸,則從美國南部延伸到格陵蘭,目前最南端的確定紀錄是沿着墨西哥灣北岸與大安地列斯群島。在塞鯨的分布範圍中,牠們會試圖避開半封閉的海域,例如墨西哥灣、聖羅倫斯灣、哈得孫灣、北海與地中海。塞鯨在深海中占有優勢,不過更常出現在大陸架、沿岸之間的盆地或海底峽谷。 在北太平洋,塞鯨冬天時會出現在北緯20°–23°,夏季時則是在北緯35°–50°之間出沒。棲息在北太平洋的塞鯨大約有75%可以在國際日期變更線東邊觀察到,不過關於牠們在北太平洋整體分布的資料則是嚴重缺乏。兩條塞鯨在加利福尼亞州附近的深海被作上標記,後來牠們在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附近海域被發現,顯示塞鯨在這些區域可能的移動路徑,但是缺乏其它標記回收的數據使得這2個案例沒有決定性。根據歷史上的獵捕紀錄,塞鯨在南半球夏季時分布在南緯40°–50°之間,冬季的分布則範圍是未知的。 大體來說,塞鯨每年夏季從寒冷與副極地的海域開始移動,等到冬季時牠們會遷徙到溫暖的副熱帶的海域,這裡的食物更加充足。在西北大西洋,根據目擊與獵捕紀錄顯示,塞鯨在7月中旬到下旬間會沿着礁石邊緣往北移動到喬治沙洲、緬因灣東北海溝與布魯斯沙洲地區。牠們在8月與9月時會出現在紐芬蘭南岸的海域,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沿着新斯科細亞的沙洲往南方與西方移動,來開始向南遷徙。拉布拉多海的塞鯨在6月的第一個禮拜可能會進一步往北移動到格陵蘭西南部的海域。在東北大西洋,塞鯨在冬季時會遷移到西非,然後在春天時沿着大陸坡往北移動。巨大雌鯨領導的往北遷移比起其它的階級與性別更加可靠,牠們會比較早抵達丹麥海峽(大約在7月中旬抵達),然後直到9月中旬為止都待在這裡。在這幾年當中,雄鯨與年輕的雌鯨在夏季時仍然會停留在較低的緯度。 儘管知道塞鯨大概的遷移模式,但是確切的移動路徑是未知的,而且科學家無法真正預測出塞鯨族群在不同年份中將會出現在哪裡。人們可能在某一年在一個特定的地點可以看到許多塞鯨聚集,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反而可能看不到任何鯨魚的蹤跡。F.O.卡彭注意到格陵蘭西部塞鯨出現的頻率與注入這個地區的北大西洋洋流的出現有關。從塞鯨得到的標記數據中有一些跡象顯示塞鯨個體每年會返回到冰島近海。

塞鯨的英文介紹

The sei whale is smaller in size than the fin whale (Balaenoptera physalus), and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is similar species because it has symmetrical colouring on the lower parts of its head . It is also similar to 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but has only one ridge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head, whereas Bryde's whale has three . The 'blow' or spout of the sei whale is a single thin cloud, which reaches about three metres in height . The skin is a mottled dark grey colour, with white grooves along the paler underparts . The baleen is grey to black with paler fringes and less than 80 centimetres in length . The dorsal fin is obvious, has a slightly hooked shape and is located two-thirds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body . The common name 'sei' arose from the arrival of this whale off the coast of Norway tending to coincide with that of coalfish 'seje'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