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壽山巖觀音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壽山嚴觀音寺照片來自

壽山巖觀音寺 舊稱壽山巖寺,俗稱嶺頂廟,於清乾隆七年即已草創,是一座兩進兩護龍的廟宇,中央三開間的前殿與正殿,是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的風格,為當時名匠陳應彬所重修。前檐廊的蟠龍石柱以觀音石雕成,呈「弓」字彎曲的龍身不在正面而在內側,是其主要特色,並於2013年獲選內政部「臺灣宗教百景」之一,是很有歷史意義的宗教建築物。


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造型是男性戴冠,與一般女性觀音造型大不相同。壽山巖觀音寺整體之結構,大體上為大木作棟架與承重牆並用的混合式構造。除了量體、高度作層級性、主從式的分配外,整個建築群對於入口之象徵是十分強調的。此可由匠師將三殿式的外觀立面在三個行進軸入口處皆退縮成步口空間一事見之。其中,位於中軸的山門其步口更退縮三開間面寬,配合著硬山式三川燕尾脊屋面,形成了寬敞的主入口門面。[1]


壽山巖觀音寺俗稱「嶺頂觀音媽廟」,始建於乾隆7年(1742年),由當地村民與沙彌順寂創建,初期只有草房規模,供奉觀音菩薩。乾隆28年(1763年)村民感謝菩薩讓妻子順利生產,建茅屋名為「三草庵」,為最初壽山巖雛型。至乾隆60年(1795年)台灣總兵感謝菩薩保祐平定匪亂,發起捐錢蓋廟,於1797年完成正殿,定名為壽山巖。後經多次增建至現今規模,成為台北、桃園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目前已列為台灣三級古蹟,


龜山壽山巖地名的由來

壽山巖位於桃園市東北角,銜接新北市,以龜崙山為界,龜山早期稱龜崙社,因山丘狀如龜形,龜的頭部位於半嶺處,頂部為龜背,還有兩隻後腳,因此又稱為龜崙頂。因早期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聚居於此,龜「社」原住民語發為「山」,後定名為龜山。而壽山巖位於龜的右後腳處,又因龜有長壽之意,早期俗名為「壽山巖寺」,今統稱為「壽山巖觀音寺」。 [2]


壽山巖觀音寺歷史沿革

壽山巖供奉之主神 觀世音菩薩,開山祖師奉請蒞台,至今民國104年,(西元二○一五)已二七三年,長久以來菩薩屢顯神蹟,為廣大信眾降福消災,感應靈驗,靈威遠播,殊不勝載,是地方上人士精神指標,宗教信仰中心,信徒遍佈全省,是本縣最古老寺廟,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一、位置、地勢:
壽山巖位於桃園縣北方,鄰接台北縣境界,台北,桃園間縱貫路旁,現址龜山鄉嶺頂村萬壽路2段6巷111號,係早期南北往來交通之關隘。因山形如龜,龜乃長壽之物,於山岩下建寺,由清朝乾隆皇帝賜名為「壽山巖」觀音寺。嶺頂舊名「龜崙嶺」,龜山舊名「龜崙口」本寺俗稱「嶺頂廟」。


二、歷史簡介:
創建緣起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有一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乃粵東嘉縣人,自大陸浙江省定海縣南海普陀山恭請【觀世音菩薩正二媽本尊】,轉經潮州渡海來台,當時由滬尾港(現今淡水港)上岸,繞過觀音山麓坪頂南下,至現廟地古榕樹下時,日已銜山,乃在附近村民汪斗家寄居,翌日啟程就道,突覺腹痛難忍,只得重回古榕樹下偃臥,朦朧夢見觀音大士現身寮前,驚醒後腹動頓癒,逐悟大士欲在此安身,即商請村民張衍剛結一草房,安奉菩薩朝夕膜拜。不久前來朝拜者甚眾,遐邇咸聞。


三、神威顯赫史蹟: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年)十二月、舊路坑莊民張志榮,妻有身孕已屆臨盆,腹痛多日未見生產,於是在佛前虔禱庇佑,順利產下男嬰,張民為報佛恩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獨資建造茅屋一椽,名為「三草庵」,安奉觀世音菩薩神尊,供善男信女朝拜,神蹟頻現,遠近信仰者日增。


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三)之夏,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鎮府總兵,正黃旗蒙古人把岳忒氏哈當阿,奉命南下綏靖盜患,乘行輿經過庵前時,轎轅輿桿忽折斷,乃卸轎進庵施禮休憩,信手抽出一籤,其中有句云:『添油三斤佛前點,定保前程得太平。』哈總兵閱後不以為意,只令隨從買油一缸奉贈,豈料抬到庵前失手墜地,缸破油散不多不少恰好只剩三斤,哈總兵不得不衷心信服,許下心願「平亂凱旋後,必當建置新廟報答」。


清乾隆六十年(西元一七九五年),哈總兵果真提早戡平盜亂,凱歸淡水,感其威靈,特稟奏朝廷撥白銀千兩寄託順寂,以踐宿願,隨後召集地方銴耆紳,會商籌建新寺事宜。推謝秀川、呂文明等為首事,興工建廟。自乾隆六十年八月動工,至嘉慶二年丁巳(西元一七九七)一月告竣歷時三年,但只完成正殿,佛像安於其中,由哈總兵親題『慈航廣濟』乙匾,懸於正殿,以答佛恩,並恭請朝廷正式賜名為「壽山巖」觀音寺。


乾隆 7年(1742)
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村民張衍剛(一名張衍捷)因觀世音菩薩顯靈,建草房供奉。


乾隆28年(1763)
村民張志榮為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妻子生產平安,建茅屋名「三草庵」供奉,為壽山巖之前身。


乾隆60年(1795)
臺灣總兵哈當阿為感謝菩薩庇佑順利平定匪亂,乃發起捐建廟宇,由呂文明、謝秀川等人主其事,至嘉慶2年(1797年)完成正殿,並正式定名為壽山巖。


嘉慶 3年(1798)
呂文明等人陸續增建廟宇,至嘉慶14年(1809年)完工。


道光16年(1836)
建醮大典後將剩餘款項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廟宇,兩年後完成。


咸豐10年(1860)
因地震損壞牆垣,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歷經三次募款,工程於同治10年(1870年)完成。


民國四年 日據時期 -大正 4年(1915)
因白蟻侵蝕建築,呂深波、康新慶等地方人士發起修建廟宇,並聘請名師陳應彬監造,於大正5年(1916年)完工。此役工程浩大,奠定今日的寺貌。


民國36年(1947)
陳明乞、黃權寶發起興建自公路起至寺前的石道,於次年完成。


民國40年(1951)
由五大莊主事人發起,重新油漆正殿及走廊。


民國52年(1963)
成立財團法人,由董事長楊崑山等人發起擴建,共計增建山門、東西廂、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完竣。


民國75年(1986)
添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1989年)完成。


民國82年(1993)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壽山巖觀音寺董事會委託閻亞寧教授進行研究與修護計畫。


民國84年(1995)
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護工程。


民國102年(2012)
為照顧老人、弱勢及身心障礙者,特於凌霄寶殿前興建電梯,並於7月1日正式啟用。[3]


地址

桃園市龜山區嶺頂村萬壽路二段6巷111號


景觀特色

為三級古蹟,寺前花園噴水池亭台及拱橋,更顯莊嚴清麗,後山壽山嚴公園設有涼亭,涼風處處,一個踏青尋幽訪勝的好所在。


建議停留時間

60分鐘


交通資訊

下桃園內環線大南交流道,循鶯桃路、桃鶯路往桃園市區,右轉萬壽路可抵。  [4]



視頻

壽山巖觀音寺 2020櫻花季 壽山巖公園


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