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形聲。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夊(sui)",是甲骨文"止"字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走有關。

上面是聲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滿"義,在字中亦兼有表義作用。

後來繁化,加義符"彳"(chì),表示行走,又簡化為"復"。

本義:返回,回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復

拼音; fù

繁體; 復

部首; 夂

字碼; 基本區 U+590D

五筆; TJTU

倉頡; OAHE

鄭碼; MAKR

筆順; 312511354

字級; 一級字

平水韻; 入聲一屋

注音; ㄈㄨˋ

總筆畫; 9

四角號碼; 80407

部外筆畫; 6

字形源流

復(⿰彳復),形聲字。從彳,復聲,或從辵。彳、辵為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復"見於甲骨文、金文等。復下從久,久本有行義,又加彳或辵乃累增義符。復(⿰彳復)現代簡化作"復"。復的本義為返回。《說文》:"復,往來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左傳·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引申為恢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又引申有報復、報答、答覆、補償、履行等義。復又作副詞,表示重複或繼續。《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見周公。"或作連詞,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唐王維《雪中憶李楫》:"長安千門復萬戶,何處躞蹀黃金羈。"表示雙重。《禮記·明堂位》:"復廟重檐。"又可通"覆"、"腹"等。

復,會意字。商代文字從母,是古代覆穴的象形,正中的長方形像窖穴,兩頭為出入處。字從文、從旨,旨亦聲,《說文》:"復,行故道也。"是復的本義,但認為字"從副省聲"則不正確。復的本義為覆,《說文》"瘦,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日:'陶窗陶穴'。"《詩.大雅.綿》作復,皆為覆穴之義。商代復字寫法,西周猶仿佛其形,春秋戰國發生省變及訛變,甚至女形寫在上端。商代甲骨文中復字用法有三:一、指報告。《合集》7076:"貞:弓曰雀來復。"《周禮.天官宰夫》:"諸臣之復"。二、意為再次。《合集》22048:"壬寅卜,令已復出。"三、用做人名。鬲比盨銘:"復友融比其田其邑,復瞥言二邑。"第一個"復"義為又;友讀賄,贈送之意。"復友"意即又贈送。一為還給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夊部】ᕨ 房六切

行故道也。從夊,畗省聲。

【卷二】【彳】復 房六切

往來也。從彳復聲。

說文解字注; 【卷五】【夊部】ᕨ 房六切 行故道也。

彳部又有復,復行而㚆廢矣。疑彳部之復乃後增也。

從夊,畗省聲。

房六切。三部。按畐聲在一部,合音也。

【卷二】【彳】復 房六切 往來也。

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別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別也。

從彳,ᕨ聲。

房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於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注: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注: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為君復陶。注: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注: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覆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注:謂迴轉反覆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注:復其身,及一戶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復通。《史記·秦始皇紀》: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注: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葉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又ᕴᕨ㚆ࣾ。[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