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履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履鎮位於紹興市柯橋區西部,與諸暨、蕭山接壤,素有「九山一田」之稱,面積51平方千米(2017年),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2590人(2017年)。

1997年,夏履鎮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稱號。2004年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2019年10月,夏履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地理環境

夏履鎮位於東徑120°31′,北緯30°08′,是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西南部的一個鎮。距杭州城區35公里,紹興城區32公里,柯橋城區12公里。南毗諸暨市,西鄰蕭山區,東連錢清鎮和湖塘街道,北接楊汛橋鎮。郵政編碼312026,電話區號0575。

鎮域總面積51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占74.06%,耕地面積占10.97%,為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區。

地域狹長,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群山延綿起伏,北面連岫復陸成其畈,森林覆蓋率83.1%。主水系夏履江,源於湖塘涼帽尖,由東江和西江匯流成夏履江,至楊汛橋鎮前童通連西小江。全長32.5公里,流域面積148.5平方公里。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宜居。其特點(一)四季分明。3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5月下旬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二)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15.8°C。(三)光照充足。

光能每平方厘米太陽年總輻射量約為108.5千卡,日照平均年月照時數為1868.5小時。(四)雨量豐沛。年降雨量1324.5毫米,集中在4月中旬至7月上旬,占全年降雨量的52%。相對濕度76%。(五)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長達230天。有颱風寒潮、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1]

戰略地位

夏履鎮枕「三縣」之壤,藉古道要津。自大禹扼水始,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94年,越王句踐兵敗保棲於此,後范蠡建言走馬退吳。宋建炎三年(1129)十月,康王趙構從杭州逃越州至明州途經夏履。元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部由諸暨經夏履橋搗毀錢清抱姑堰。明朝在白石山村設「清潭關」,洪熙年(1425)間廢之。

清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天國軍隊(人稱長毛造反)進入夏履。民國十六年(1927)初,北洋軍閥孫傳芳殘部(人稱北佬造反)竄犯夏履擾民掠財。民國二十八年後,日寇屢犯夏履,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此時,國民黨79師235團在夏履境內英勇抗日,悲慘壯烈。民國三十四年(1945),新四軍游擊縱隊駐軍夏履養精蓄銳。此外,1949年以前,尚有諸、蕭、紹土匪部隊常以南部山區為巢穴,橫行鄉里,殘害百姓。建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夏履境內建有5處軍控一級標誌和鳳凰山永久性工事。

=歷史管轄

夏履鎮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據《吳越春秋》載,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越絕書》曰:「昔者,越王句踐與吳王夫差戰,大敗,保棲於會稽……」。夏履鎮越王崢的越兵營遺址今猶存。明萬曆年間(1573-1691)設「夏履橋市」。清宣統二年(1910)始設夏履橋鄉。民國二十一年(1932)首置夏履橋鎮。爾後,鄉鎮建廢,屢有分合變更。

建國後,又多次撤併,與相鄰鄉鎮互有區劃變化。1950年,夏履鄉分為夏履、中村、蓮東、蓮西4個小鄉,同年10月至1956年3月間,夏履、蓮東、蓮西3個小鄉曾劃屬蕭山縣管轄。1958年7月,併入錢清人民公社,當時夏履設中村、夏履、蓮東3個管理處。1961年春成立夏履人民公社,轄21個生產大隊。1983年恢復稱夏履鄉,生產大隊改稱21個行政村,1992年7月成為建制鎮,並增設1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夏履鎮撤併為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分別為:夏履橋村、新民村、越王崢村(含北塢、南塢、埠頭),中墅村(含中村、墅塢、上莊)、夏東村(含鄭家閘、汪家埭、清塢)、聯華村(原聯華、何家塢)、蓮中村(白里山頭、虞山、楊家埭、馬家地、陶家弄、王家莊)、蓮東村、蓮西村(門台里、周家田頭、西塢口方家埭金家埭、建民、里西湖)、雙葉村(雙橋頭、周家塢、旦覺塢、黎明)和蓮增村(宣家塢、河岸張、陳家埭、大洋里)和夏履居委會。

2004年,全鎮居民共有5770戶,1837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0人。民族以漢族為主,20世紀90年代始,由於境內工業發展迅速,外來務工青年聚增,其中部分外地女青年婚嫁境內,故有壯、回、藏、苗、侗、傣、黎、布衣、土家等少數民族143人。

鎮人民政府駐地——夏履橋村,水陸交通便利,工商業繁榮,文教、衛生、體育設施較全,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古蹟遺址

夏履鎮不但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越王崢位於今夏履鎮北塢、墅塢西邊。又名越王寨、越王山、棲山。《嘉慶山陰縣誌》載:越王山即越王崢。「句踐棲兵於此,又名棲山。上有走馬岡、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故址。」宋時建有深遠寺,塑有越王、歐兜祖師、夏仙師等像,早廢。80年代重修。1987年公布為柯橋區文物保護單位。

墅塢庵位於今夏履鎮墅塢岙南麓。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有天王殿、三門殿和大雄寶殿等,香火不斷。現墅塢庵已成為紹興縣夏履生態農莊開發項目的一部分,傳媒和遊客慕名而來,美譽遠揚。 有放生池、老虎夾和磨刀場等遺蹟。早年被公布為柯橋區佛教保護場所。

車水嶺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車水嶺北坡。時代為東漢。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罍、罐、壺等。胎色淺灰,釉色青黃,亦有呈黃褐色者。瓷罍器表拍印菱格填線,窗欞紋等。窯具為筒形墊座。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陶官山青瓷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陶官山東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為多,壺、罐、盆、缽次之。胎質細膩,呈灰白或灰色,外施青釉,亦有青中泛黃者。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壺、罐系面飾箭羽紋。窯具有筒形和缽形墊座、盂形鋸齒口及三足支釘間隔具。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窯灶頭青瓷窯址位於今夏履鎮新民村西窯灶頭山南坡。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盤口壺、碗、洗等。器物紋飾僅見弦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或青中泛黃。窯具分三足支釘及鋸齒口盂形兩種。1987年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寨口橋位於今夏履鎮蓮增村的蓮花崗與紫岩山之間,處交通要道。清嘉慶《山陰縣誌》中有載此橋,重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八月。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0米,寬2.6米,橋高10米,橋孔高7米,直徑15.4米。石級橋面,兩旁石欄石柱,柱頭雕成石獅16隻(現僅存4隻)。橋由90 塊長條石橫向並列砌築而成,此造橋技法在已知的紹興古橋中僅此一例。寨口橋是橋樑研究的活化石,在中國石拱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橋被公布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1970年,出土於今夏履鎮墅塢岙。青銅器,東漢時期,二級文物。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直徑17.80厘米,厚0.50厘米,鈕徑3.50厘米。圓錐形鈕。內區以四乳釘間隔成四區,分別飾龍、虎、辟邪、羽人騎馬。外區飾櫛齒紋及蟠螭紋。近似三角緣。

家園古文化遺址位於夏履鎮夏東村鄭家閘自然村西耆山南麓。由楊家園及毗鄰的唐家奄兩部分組成,分布面積約8000平方米。散布遺物以印紋硬陶為主,飾以網格紋、麻布紋等紋飾。春秋時期古文化遺址。

葉家山古村落位於夏履鎮雙葉村葉家山頂,海拔400餘米。自宋南穎太守葉石令移居於此,葉姓一直在此地繁衍生息,至今留存有許多文物遺蹟,有以鼓樓和下七間為代表的民居建築、生產鹿鳴紙的作坊遺址、就地取材的一字崗採石塘遺址等各類文物遺蹟達數十處。

夏履橋舊址位於今夏履鎮夏履橋村東江邊。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此橋於1991年被拆。

明因寺建於初唐,已毀。

宣橋位於今夏履鎮鄭家閘。建於明清時期,尚存。

雲津橋位於今夏履鎮蓮增村。建於明清時期,尚存。

農業與手工業

夏履古謂「蘆頭灘」,常遭海浸,古越先民「隨陵而居,獨以鳥田」。幾千年來,夏履歷經興衰起落,世代從事農林工副業。

據考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漢,先民已在陶官山等地燒窯制瓷,歷經三國兩晉,綿亘近400年。宋朝,會稽竹紙聞名全國,時境內南部各村生產竹紙,明、清及民國初期異常紅火,直到1986年才停產。明代煅燒之石灰已為修建「三江閘」的重要建材。依山靠山是歷代夏履人的謀生之道,砍柴賣薪、燒制木炭、種果植竹、栽桑養蠶、採藥制茶、竹木加工等以副補農。有的副業傳承至今。夏履山多地少,且分布不均,農業以山林為主,半數以上是山區缺糧村。農業集體化時期,為解決溫飽,曾一度毀林種糧,開山造田(地),結果「種一大畈,收一大籃」,得不償失。

改革開放後,土地、山林承包到戶,停墾復林。1999年後,調整農業結構,在發展竹林、果木、茶葉等經濟林的基礎上,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先後培育發展竹筍、藥材、茶葉、香榧、竹製品加工等效益農業基地。2003年,以發展生態農業為方向,成立「紹興縣夏履生態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2005年發展成為夏履生態農莊),啟動建設以雙葉村為中心的「萬畝筍用林觀光旅遊示範區」。2004年,為重振昔日「夏履楊梅」之美名,着手開發「越王崢千畝楊梅基地」。夏履鎮生態農業初具規模。

夏履鎮土特產豐富,有盛產竹筍、茶葉、楊梅、板栗、黃桃、淡水水產、山園雞和竹製品等。

工業發展升級

夏履工業以輕紡業為主,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1971年首辦夏履公社農機廠,1979年創辦第一家紡織企業——夏履公社絲織廠。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夏履紡織業迅猛發展。1984年工業產值超千萬元,1989年突破億元大關,到2004年達到65億元,年創利稅5億元。2004年,全鎮共有大小企業320家,其中規模企業75家,銷售超10億元的企業3家。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集服裝、針織、化纖、印染、繡花、電子、建築建材及房地產開發等多業並舉的格局。

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夏履鎮「三外」(外貿、外資、外經)經濟發展較快。1991年出口創匯1.04億元,成為浙江省5個出口創匯億元鄉之一,後連年攀升。特別是2002年我國加入WTO後,為了接軌國際,夏履鎮加強工業性技改投入,致力產業結構調整升級。2004年,全鎮綜合實力躋身「浙江省最發達100名鄉鎮」第86位。2010年,夏履鎮生產總值15.95億元,同比增長9.5%,財政總收入1.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03%和31.7%;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2元,同比增長7.6%。

夏履鎮共有企業75家,其中集團企業7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3家,職工1.5萬名,總資產57億元,形成了以紡織為主,集服裝、化纖、針織、印染、五金、房地產、建築建材於一體的產業結構。新中天集團、新中天集團、越王集團躋身「全縣企業50強」,「恆柏」商標獲「國家馳名商標」稱號,全鎮企業獲批准專利項目60隻,夏履鎮獲縣「科技強鎮」稱號。

浙江新中天集團公司始創於1979年,歷經30多年穩健發展,現已成為一家資產近30億元,員工4000多名的跨地區跨行業國家級大型民營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重點骨幹企業。

浙江越王控股集團公司是一家開發生產紡織、針織、繡花加工,無紡布,服裝,房地產,對外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的大型科工貿企業集團。公司占地16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員工1700餘人,其中中高級職稱占15%。集團下屬9家子公司。

恆柏集團公司始創於1981年,是一家集服裝、紡織、印染、房地產、進出口貿易、技術服務等行業為一體的國家級集團。現有資產8億元,員工2200人,占地35萬平方米。「恆柏」榮獲國家馳名商標,恆柏西服暢銷國內外。

第三產業興起

隨着鄉鎮工業的崛起,夏履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外來農民工的大量湧入,2004年已近萬人,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1989年起,集鎮先後建成夏福、夏興、育才、長通畈等商業街道。全鎮現有各類商店580餘家,其中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超市、批發零售業382家,修理、美容、製衣服務業89家,餐飲旅館業44家,娛樂場所3家,其它行業43家。做到村村有小菜場、小超市,消費活躍,貨物充盈。同時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催生了上千名以經營紡織品為主的經商者,遍及全國,走向世界。

2005年10月,夏履生態農莊建成開業,占地558畝。包括210畝黃梔藥材基地、18畝有機蔬菜種植基地、48畝淡水產品養殖基地、年產5萬羽的山園雞養殖基地和集會務、客房、餐飲、歌廳、球場為一體的文化娛樂中心。現已成為夏履鎮的旅遊窗口之一。另外建有雙葉香榧基地500畝,越王崢楊梅基地700畝,「萬畝筍用林觀光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農莊經濟初具規模。

基礎建設

交通

過去,夏履鎮交通閉塞。舊時靠扁擔、跺柱、柴扛搬運貨物到船埠頭,再由船外運。建國後,辟紹興、柯橋、錢清至夏履3條水路航線。先輩們俗話說,「吃咯六穀糊,走咯彈子路」。從1988年錢(清)夏(履)公路建成通車後,夏履至型塘、夏履至江橋兩條公路又先後建成,隨後建成了各村級公路,使夏履公路交通四通八達。2005年,除雙葉村外實現村村通公交車。鐵路貨運至近錢清站,客運至近紹興站。距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

水利

自大禹治水始,夏履人治理山水從未間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芝塘湖水利工程和鄭家閘。明天順二年(1458),築成埠頭至鄭家閘之界塘。建國後,全面興修水利,整治東、西兩江,修築閘塘堰壩,疏浚河道溪流,建造山塘水庫,使農田旱澇保豐收,提高了抗洪防災能力。

水電

舊時群眾飲用水皆為河(溪)水或泉(井)水。以後,利用依山傍水優勢,打深井,翻水上塔,形成「自流水」。到1993年末已村村通水。敷設排水管道7500米。鎮區於1970年普及用電。電源來自錢清變電所。

郵訊

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臨時郵局。三十年3月降為代辦所。建國後,設郵政代辦所。1956年村村通電話。1989年程控電話開通。1992年建成郵電大樓及萬門程控電話模塊。1993年建立移動電話中繼站。1996年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山區電話鎮」。後移動、電信、聯通、鐵通等無線電話信號覆蓋全鎮,固定電話、手機、有線電視全面普及。尤其是2001年寬帶網開通,並建立「中國紹興夏履生態網站」,境內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

房屋

1990年前後,農民建房開始出現三層樓,1996年間,聯華、華豐兩村率先成為新農村建設樣板。進入21世紀,普遍建造別墅式新居。後興建成了南方新村、教師樓、恆柏商住樓、農民公寓、蝶翠華庭、翠谷莊園等。自1988年始,陸續改建、新建敬老院、汽車站、醫院、郵電所等公共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

街道

民國時期,鎮區僅一條長45米小街,彎曲不平,用石板鋪設。逢集擁擠不堪,1989年後另闢新區,擴建、新建夏履路、西江路、清江路等街道5條,計長2150米。寬近20米。

集鎮功能不斷提升,村鎮建設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社會事業

舊時,夏履鎮教育事業比較落後,村辦私塾少而規模小。明、清時亦辦過書院,層次不高。科舉時代曾有過進士、舉人和秀才,但為數不多。民國四年(1915)始辦夏履橋小學和雙橋村「振興」學校兩所新學。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教育,1957年全鎮有小學16所,1959年設幼兒班。1969年始,部分村完小附設初中班。1976年至1979年曾辦兩屆高中班。1987年建立成人教育中心。2000年後,中、小學新校舍建成,調整教育網點,高標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成為「浙江省教育強鎮」。2004年全鎮設初中1所,中心小學1所,完小1所,幼兒園7所。

建國後,夏履鎮醫療衛生事業大為改善。1985年,消滅血吸蟲病。1994年和2004年分別兩次易地新建鎮人民醫院及配套設施,並新建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形成網絡。1995年始,全鎮範圍內的垃圾實行集中清運填埋。1999年徹底清除露天糞坑,新建公共廁所187隻。2001年實行遺體火化、骨灰集中存放。2003年始全面實施「農民健康工程」。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2.6%。計劃生育率99.13%,並獲「市級新型生育文化示範鎮」稱號。人民群眾的醫療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005年,投資1600多萬元,建設完成截污外排主體工程和垃圾液壓打包基地建設工程;投資79萬元完成西南通道蓮增段改選工程;投資110萬元,綠化夏履大道兩旁1.1萬平方米,西江兩旁3公里和集鎮周邊區域3000平方米;投資38萬元完成蓮東、聯華兩村的引用水工程。創建工作得到新提升,蓮東、夏履橋兩村升級為「省級衛生村」,鎮中心小學升級為「省級示範小學」,新民、聯華、夏履橋3個村升級為「市級文明村」。村閱報欄建成率100%。夏履鎮志初稿基本形成,村落文化挖掘工作初步完成。夏履鎮首屆老年人運動會圓滿成功。探索村級民主程序化管理工作成績顯著,「夏履程序」全面推行,得到市、縣兩級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人傑地靈

夏履地靈人傑,自古為豪傑名士輩出。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今夏履江畔。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以殘兵五千保棲於會稽越王崢上宋咸淳年(1265-1274)間,南穎太守葉基歸隱龍山(葉家山葉氏始祖)。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卜居遮翠嶺(車水嶺)」。抗日戰爭初期,《歷代演義》作者蔡東藩避亂隱居夏履。建國後,夏履山水哺育了一大批優秀學者和科研人才,並孕育了李蘭娟等省部級官員和院士等傑出人才。

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禹治水有功,成為夏朝第一位天子,也稱夏禹。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古稱「句踐」,史稱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4年,吳越之戰,越師大敗,以殘兵五千保棲於今越王崢上,以走馬計退吳。勾踐後臥薪嘗膽,最終滅吳稱霸。

葉石令即葉基公。據葉姓家譜記載,天台葉基公探花出身,曾任南穎太守。南宋年間(約公元1127年)其辭官來古越龍山隱居。後龍山改稱葉山,即葉家山頂之來歷。村口建圓洞門過樓,外上書「送往迎來」,內上書「護而安居」。門聯:「成樓成亭成路諸公千古德,可居可憩可行葉子九願心。」門旁栽羅松樹七棵,左二右五,棵棵形似鐵塔。門樓年久倒塌,樹也早枯死,然700餘年來,山頂人代代相傳,背誦嫻熟。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愛國詩人。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其中「卜居遮翠嶺(車水嶺)」。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蔡東藩(1877—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蕭山區臨浦鎮人。宣統元年(1909年)名列優貢,後為福建知縣候補。自1916年起,其花十年心血完成演義體歷史小說《歷朝通俗演義》。全書共11部、45冊、1040回、600餘萬字。其著作還有《留青別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錄》、《楹聯大全》、《內科臨症歌訣》、《風月吟稿》、《寫憂草》等。

李蘭娟(1947年9月— ) 女,漢族,傳染病學專家。紹興縣夏履鎮人。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浙江省衛生廳廳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飲食文化

主食:米飯

米飯,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角之一;一味米飯,與五味調配,幾乎可以供給全身所需營養。大米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

飲品:黃酒

黃酒是紹興特產,也稱米酒(ricewine),屬於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黃酒以大米、黍米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於低度釀造酒。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21種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數種未知氨基酸,而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氨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傳說,有個裁縫師傅妻子懷孕。他釀酒準備得子款待親友。不料生下一女。便將酒埋在後院桂花樹下。光陰似箭,女兒成親之日擺酒請客,裁縫師傅忽然想起埋酒之事。挖壇開酒,香氣撲鼻,極為好喝。此為「女兒紅」由來。此後,家家效仿,連生男孩時也埋酒。盼兒子中狀元時慶賀飲用,故名「狀元紅」 。

戲曲藝術

越劇

越劇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清末起源於浙江嵊州(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 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此劇種。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魯迅先生在《社戲》一文中有精彩描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梁祝》、《碧玉簪》、《三看御妹》、《紅樓夢》、《追魚》、《何文秀》、《五女拜壽》等一大批膾、久演不衰的看家戲。湧現了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王文娟、陸錦花、呂瑞英、金炙人口采鳳、徐玉蘭、傅全香、戚雅仙、茅威濤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紹興蓮花落

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或說由唐時「散花樂」變為「蓮花樂」再變為「蓮花落」。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蓮花落為群眾喜聞樂見。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表演藝術家有胡兆海、倪齊全、翁仁康、潘家富等。精品節目有《翠姐姐回娘家》、《唐伯虎點秋香》、《半夜夫妻》、《王華買父》和《糊塗村長》等。

除媒體和影碟外,夏履人多在秋冬農閒時節和春節期間邀請名家演藝精品越劇和蓮花落,現場觀眾往往爆滿。

節氣風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又稱正旦,清晨穿新衣,鳴「開門爆仗」。整天不動刀斧,不掃宅地,不倒垃圾。戶戶早睡,稱「趕雞睡」。初二起,親友遞相邀飲,俗稱「做人客」。自正月初一至初五謂「歲假」。現一般初八開市上班。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稱「上元節」、「燈節」,張燈、吃年糕。

清明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為鬼節;端午、冬至、年節為人節。清明前後去祖墳掃墓,俗稱上墳。有插柳、吃艾餃艾糕。

立夏吃櫻桃、蠶豆、麥燒、莧菜。秤人,傳可防疰夏。

端午又稱「重五」、「重午」、「端陽」、「天中節」、「蒲節」。舊時,戶戶截蒲為劍,割艾為旗,遍插門戶床笫間。吃「端午粽」,食「五黃」。室內煨芷術於煙堆,以消毒除穢。相傳白素貞於端午因飲雄黃酒而現原形。

夏至家家祀祖,稱「做夏至」,吃麵條,諺稱「冬至餛飩夏至面。」

六月六為「天貺節」、「曬書節」,老人曬壽衣,士人曬書藉,僧道曬經卷,可防蛀。有「六月六,貓狗也淴浴」之諺。

七月七又稱「乞巧節」,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看星星,講故事。

七月半為「中元節」,家家祭祖,稱「做七月半」。夜放湖燈。傳七月十三至七月十八閻王賜假放鬼。

七月晦是日傳為地藏王生日,不掃地,不糞田,夜間遍插地香。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民間多闔家團聚歡宴,俗稱「過八月半」。節前親友禮訪,以未娶親的」毛腳女婿「禮重為甚,俗稱」望八月半「。八月十八觀潮錢江潮。

重陽亦稱「重九」。蒸重陽糕,剪重陽旗,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

冬至「冬至大如年「。忌講不吉利話,忌爭吵,忌打碎盤碗。出嫁女必回夫家。祭祖「做冬至」。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諺。

過年臘月上旬,舂糕裹粽,置辦年貨。二十日後,擇日「撣塵」。廿三夜,戶戶送灶。傳是日灶司上天向玉帝述職,除夕又分派人間,故家家重視。廿四至廿八,戶戶擇日「祝福」,俗稱「請大菩薩」,又稱「謝年」。禮畢飲酒吃白斬肉、汁湯年糕,俗稱「散福」。傍晚戶戶祭祖,後「分歲」。俗稱「三十日夜吃」,唯魚不得食,意取「年年有餘」。閉戶前放「關門爆仗」。後分贈「壓歲錢」。舊俗「守歲」,現已多看電視節目。

旅遊提示

夏履鎮被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不僅自然環境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是不可多得的旅遊佳地。

自駕游:自杭金衢高速楊汛橋出口,過鳳凰山隧道,右轉錢茅公路至夏履鎮。自104國道轉錢茅公路至夏履鎮。公交車:紹興111路或柯橋862至夏履鎮。

獲得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夏履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相關視頻

最美柯橋-夏履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