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日李公見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日李公見訪》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夏日李公見訪》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此詩當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夏,時杜甫長安下杜城。一日有人李炎來訪便作此詩。

這首詩描寫的是貧居狀況和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是杜甫寫景中的佳作。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

作品原文

《夏日李公見訪》[1]

遠林暑氣薄,公子過我游。

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

旁舍頗淳樸,所須亦易求。

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否?

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

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

巢多眾鳥喧,葉密鳴蟬稠。

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

水花晚色淨,庶足充淹留。

預恐樽中盡,更起為君謀。

白話譯文

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間暑氣輕微,於是公子前來與我交遊。貧寒的居室像農家房舍,僻靜地靠近在城南樓。我的鄰居十分淳樸,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們求助。隔着牆壁呼喚西鄰:「請問你家有沒有酒?」鄰居從牆頭遞過一壇濁酒,於是開席,俯身暢飲不休。

清風從左右吹進屋裡,客人驚訝不已以為到了初秋。抱歉的是檐下鳥兒太多爭鬥不止,院中林葉太密蟬鳴太稠。這繁雜的吵噪聲一定使您苦惱,唉,誰說我的茅屋寂爽清幽?幸而池中的蓮花晚來清麗,希望憑着這點景致足以把您挽留。唯恐壇中酒盡您還不能盡興,請允許我起身另為您尋求。

詞句注釋

⑴李公:李炎,時為太子家令。

⑵遠林:即遠郊的林子。薄:稀少,稀薄,指遠林暑氣稀薄,可以避暑。

⑶過:拜訪,探問。

⑷村塢(wù):村莊。村外築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塢」。

⑸僻近:靠近。

⑹濁醪(láo):濁酒。

⑺喧(xuān):聲音雜亂。

⑻稠:眾多。

⑼此物:指蟬。聒(guō):吵鬧。

⑽水花:蓮花

⑾淹留:長期逗留。

⑿樽(zūn):酒杯。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杜甫寫景中的佳作。全詩層次鮮明,結構嚴謹,更為驚奇的是此詩部分所寫只見頓挫而不見沉鬱。此詩描寫的是農家風光,盛夏作者在農舍邀請李炎暢飲。

「遠林」與下文「僻近」相互呼應,說明此處離鬧市甚遠,幽遠深靜。並點明李公來游的原因是為了貪涼。此處雖是貧居,但「淳樸」,有「濁醪」,有美景,有樂音,杜甫極力邀請客人留下飲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喚西家,借問有酒否。」這裡寫的比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知此處有酒,實有「故弄玄虛」之感。

下句「牆頭過濁醪,展席俯長流。」酒從牆頭過,展席暢飲美酒,與上句結合,也展現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前句很有意思。一來顯得是貧居,牆低,故酒可以打牆頭遞過來;二來也顯得鄰家的淳樸,為了顧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讓貴客知道酒是借來的,所以不打從大門而打從牆頭偷偷地送過來。杜甫之憎富人,愛窮人,是有他的生活體驗作基礎的。

杜詩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特點,而「清風左右至,客意已驚秋。」而真正讓我們驚得恰恰是「驚」字,秋好像人一樣知道了客人的意願,颳起了習習清風,可謂頓挫到了極致。下兩句用對偶句描寫了林間鳥兒斗架、蟬鳴,為下句鋪墊。「苦道此物聒,孰謂吾廬幽。」這兩句是說:我不禁「苦惱」的埋怨道這些東西吵鬧,誰說我的草廬幽靜呢?杜甫此時的苦惱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苦惱」,而是假意的苦惱,這中「苦惱」正是作者得意之處。最後四句是說:因為村野僻遠,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拿來款待客人,只好將此問美好的景色充作留客之物。西家的酒,也許沒有了,不能不更想個辦法,總之委屈不了你。從這裡也顯示了杜甫的淳樸、豪爽。

名家點評

黃徹《鞏溪詩話》:杜詩有用一字凡數十處不易者,如「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衝」,其餘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

鍾惺《唐詩歸》:如見。

王嗣奭《杜臆》:「苦遭此物聒,孰謂吾廬幽?」正存若反,肖是妙語。

邢昉《唐風定》:氣雄力厚,篇篇有之,正以此種風韻為美。

黃周星《唐詩快》:真朴語,人不能到。

何焯《義門讀書記》:幽也。頂「遠林」,以下六句從「遠林長流」四字更轉一層。自作客、主,極文之變。

仇兆鰲《杜詩詳註》:申涵光曰:「隔屋喚西家」、「牆頭過濁醪」,畫出村家情事宛然,語不嫌質。「清風左右至」,方喜涼氣披襟;忽而鳥斗、蟬鳴,又覺繁聲聒耳;及看水花晚色,則喧不礙靜,幽意仍存。即見前景物,寫得曲折生動如斯,知善布置者,隨處皆詩料也。

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似擬陶,非杜老本色。當時此種,惟王右丞、儲太祝輩擅長。

楊倫《杜詩鏡銓》:景真語曠,絕似淵明。「巢多」六句,總見所居幽靜,卻以一反一正出之,便作恆筆。村居真率,光景如畫。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夏日李公見訪》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