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朝歷史,夏朝都城在哪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朝都城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夏朝歷史,夏朝都城在哪兒?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1]

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后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遊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后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採用干支紀年,並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夏朝簡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為繼承人。

禹收九洲,金鑄九鼎,以顯其功績及威信權力。

禹之子啟,承襲父位,中華歷史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隸制社會大致形成於禹在位時期。

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後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夏朝都城

夏朝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設在鄧地。據《路史·國名記四》記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故杜佑以為禹都。」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稱鄧為「禹都」,是為其一;其二,從現存於西安碑林的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華夷圖》上看,以及北宋地理總志《太平環宇記》的記載,也可以認定夏朝的都城在鄧。

鄧地怎麼會成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來,大禹接替父親鯀治理洪水的職務後,「勞身焦思,三過其家門而不入。」終於琢磨出因勢疏導之法,代替其父親修堤堵水之方,將大地上的洪水引入東海,消除了水災。因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傳給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時,沒有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德高賢能的人,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當天子。啟繼位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啟也自然成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樣「薄衣食,卑宮室」,而是整天吃喝玩樂,荒淫無度,把一個原來民眾安居樂業的夏朝,搞得怨聲載道,危機四伏,歷史上稱為「夏啟荒政」。

啟又傳位給長子太康,這個浪蕩公子太康即位後,比啟有過之而無不及,昏庸淫樂從不過問朝政,終於惹起公憤,被有窮氏部落的君長后羿為首的一幫人,驅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帶過着流亡生活。歷史上稱其為「太康失國。」太康死後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虛名,實際上他和幾個弟兄一起,流浪於洛水一帶。到了仲康死後,其兒子相繼繼承王位時,后羿和寒浞正為爭奪夏朝的王位,長期征戰殺戮不休。帝相只得攜帶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兒子少康,長大成人即位之後才中興了夏朝。自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近百年間,王權旁落於異族部落長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間,寒浞打敗后羿占領京都,篡奪了夏朝王權。流亡的仲康帝與兄弟們及同姓貴族合議,都一致認定鄧地是禾稼茂盛、便於儲積實力、光復夏朝基業再好不過的重地,於是他便將另一個有志氣又能幹的兒子封於鄧,並確定鄧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興了夏朝,還都帝丘時,鄧地始終為夏朝京都。仲康的後裔子孫們,在鄧地沃土經營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於此,並在夏朝中興後,作為同姓屬國而屹立於諸候國之林。

夏朝首都:斟鄩,陽城(今登封)、安邑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稱道鄧國,是夏王朝遺民居住之地。夏人為政,崇尚忠厚樸實。至今,鄧州還保留有夏朝先民們的傳統風尚。

夏朝電視劇

《古夏血觴》中國唯一的一部以夏朝為背景的電視劇,1987年,河南電視台拍攝。

故事歷史背景

夏王太康失國後傳至第四代王相,王權被野心勃勃的寒浞所奪,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邑讓他居住。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積蓄力量。又聚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其中穿插了少康將穀物藏於樹洞而發酵成酒「造酒」的典故。[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