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朝的圖騰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騰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夏朝的圖騰是什麼夏部族的圖騰標誌,主要有黃熊、黃龍和薏苡3種說法。[1]

黃熊

相傳,鯀、禹父子都曾「化為熊」。熊是能直立行走的哺乳動物,其中棕熊被稱為黃熊。《國語·晉語》載:「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源。實為夏郊,三代舉之。」《淮南子》記載有「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的傳說。因此,有學者認為夏部族的圖騰應為黃熊。

熊本是黃帝族的圖騰。《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為有熊。」夏族乃黃帝之後。《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故古史所載鯀、禹「化為熊」的故事,應是夏部族尚未形成時仍沿用其先祖圖騰名號的緣故。

黃龍

相傳,鯀死後化為黃龍。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有鱗、角,能走、會飛,善於游泳的神奇動物。《山海經·海內經》郭璞注引《歸藏·開筮》說:「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這裡所說的黃龍,實指禹而言。

螣蛇在神話傳說中屬於龍類神物。《說文·虫部》:「螣,神蛇。」《荀子·勸學篇》:「螣蛇無足而飛。」《淮南子·覽冥訓》云:「前白螭,後奔蛇。」高誘註:「奔蛇,騰蛇也。」因蟒蛇奔走如飛,好似騰雲駕霧,故有「螣蛇無足而飛」和「螣蛇乘霧而飛」的神話傳說。這就是古人把蟒蛇視為神蛇和龍類的原因。

薏苡

薏苡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形似珠,灰白色,果仁叫薏米,可以食用。《史記·夏本紀》載:「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這說明夏族為姒姓。姒,通作苡。《史記·夏本紀·集解》引《禮緯》曰:「祖以吞薏苡生。」《論衡·奇怪篇》載:「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這說明夏得「姒」姓,是鯀妻修己吞食薏苡而生禹的緣故。

然而,「姒」字從女、以聲,《說文》未見。金文姒、始同字,作(《衛姒鬲》)、(《姒》)、(《鄧伯氏鼎》)諸形,它所從的「以」旁,像蛇身環繞休息狀。《山海經·大荒北經》載:「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這裡的「相繇九首」與《天問》所說的「雄虺九首」相類,都是由蛇演繹而來的神話。故丁山先生說,「姒象蛇身自環形」,是有道理的。

夏部族以龍蛇為圖騰標誌淵源 夏部族的圖騰標誌始於大禹。據《國語·周語下》,大禹治水成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夏」。《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這說明夏族從黃帝族分離出來,別立「夏後」而「姓姒氏」,是從大禹治水成功後開始的。

夏部族圖騰標誌自然有其淵源和演變。夏部族的龍蛇圖騰,乃是繼承和沿用其先祖伏羲、黃帝族的圖騰名號。太昊伏羲氏本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太昊氏以龍紀。」《帝王世紀》說:「庖羲氏蛇身人首。」考古發現伏羲、女媧蛇身人面交尾圖,就是太昊伏羲氏以蛇為圖騰的佐證。《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獸黃龍。」《史記·天官書》也說:「軒轅,黃龍體。」這說明夏部族以龍蛇為圖騰標誌是淵源有自的。

夏部族的龍圖騰由蟒蛇演化而來。《禮記·樂記》載:「夏後氏以龍勺。」《史記·封禪書》說:「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這說明夏後氏是以龍為圖騰標誌的。然而,《列子·黃帝篇》說:「夏後氏蛇身人面。」所以,許多學者認為「龍的基形是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蟒蛇圖騰被神話,就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龍。偃師二里頭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說明這些推測是正確的。

這個綠松石龍形器的頭向、腰鈴及尾端下方的綠松石條形飾,都有着具體的特殊寓意。

「頭向西北」寓意飛向天宮。這個綠松石龍形圖案呈「頭向西北,尾向東南」騰躍升天狀,應是中國古代「乘龍升天」觀念的反映。《周易·說卦傳》說:「《乾》,西北之卦也。」《》卦象徵天,說明天帝位於西北方。因天帝居住在西北方,這就是作騰躍升天狀的綠松石龍呈現「頭向西北,尾向東南」的根本原因。

銅鈴可傳達神靈的告示。《說文·金部》:「鈴,令丁也。」段玉裁註:「鈴,古謂之丁寧,漢謂之令丁。」是「鈴」本名丁寧。《漢書·谷永傳》說:「以丁寧階下。」顏師古註:「丁寧謂再三告示也。」是「鈴」聲有「再三告示」之義。這說明巫師在祭祀或做法時,可暗中搖動綠松石龍形器,使銅鈴發出聲響以傳達祖先神靈「再三告示」的旨意。這就是綠松石龍形器腰間系以銅鈴的原因。

綠松石龍形器尾端下方的綠松石條形飾,當是田地的象徵。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帛畫男子御龍圖,是神話傳說中乘龍升天的生動寫照。值得注意的是,帛畫中的飛龍不但「頭向西北」,而且在龍的左下方還繪有「魚形圖」。鄭玄《禮記·昏義》註:「魚,水物陰類也。」在古人的觀念里,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故帛畫正是用「魚形圖」所表示地下陰界,來映襯男子御龍升天的主題意義。

御龍升天要從地面騰飛。《周易·乾》九二爻辭:「見龍在田。」王弼註:「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漢書·郊祀志上》集注引張宴曰:「龍星左角曰天田。」這是說每年春分黃昏時,蒼龍的角星開始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這個位置就叫「天田」。《周易·乾》九五爻辭:「飛龍在天。」這說明「蒼龍」順時上升,到夏至時全體陳列於天空。

《周易·明夷》上六爻辭:「初登於天,後入於地。」也是天、地相呼應。由此可見,這裡的綠松石條形飾當是田地的象徵,用以表示龍從地面升起之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