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夜聽許十損誦詩愛而有作》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做的一首五言詩,也題作《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6卷第34首,這首詩是杜甫於天寶十四載在長安所作。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2]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3]

許生五台賓,業白出石壁。余亦師粲可,身猶縛禪寂。

何階子方便,謬引為匹敵。離索晚相逢,包蒙欣有擊。

誦詩渾游衍,四座皆辟易。應手看捶鈎,清心聽鳴鏑。

精微穿溟涬,飛動摧霹靂。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

紫燕自超詣,翠駁誰剪剔。君意人莫知,人間夜寥闃。

作品注釋

⑴《水經注》:五台山,五巒巍然,故謂之五台。此山名為紫府,仙人居之,其北台之山,即文殊師利常鎮毒龍之所。

⑵《寶積經》:若純黑業,得純黑報,若純白業,得純白報。朱鶴齡注:《翻譯名義集》:十使十惡,此屬於罪,名為黑業。五戒十善,四禪四定,此屬於善,名為白業。《續高僧傳》,曇鸞,雁門人,家近五台山,年未志學,便往出家。大通中,游江南,還魏,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今號騖公岩。

⑶《舊唐書》:達磨傳慧可,慧可嘗斷其左臂以求法。慧可傳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⑷朱鶴齡注:《維摩經》:"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⑸應璩詩:"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經又雲:"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

⑹《左傳》:賓媚人曰:"若以匹敵。"

⑺離群索居,見《禮記》子夏語。

⑻《易·蒙卦》:"九二包蒙","上九擊蒙。"

⑼《詩》:"及爾游衍。"游衍,優遊寬衍也。

⑽孔融詩:"高談滿四座。"《項羽傳》:"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注:"分張而易其處。"

⑾《莊子》:"輪扁斫輪,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又曰,大馬之捶鈎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朱鶴齡注:司馬雲:拈捶鈎之輕重,不失豪芒。或雲:江東三魏之間,人皆謂鍛為捶。

⑿諸葛武侯表:"清心寡欲。"《史記》:"冒頓作鳴鏑。"注:"髐箭也。"

⒀吳邁遠詩:"精微貫穹旻。"《淮南子》:"四海溟涬。"《帝系譜》:"天地初起,溟涬濛鴻。"舊注引《莊子》"大同乎涬溟",非。杜公不肯倒用也。

⒁沈佺期《祭李侍郎文》:"思含飛動。"《公羊傳注》:"雷疾而甚者為震。"震與霆,皆謂霹靂也。

⒂鍾嶸《詩品》:"陶潛詩,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謝靈運詩,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項羽傳》:"諸將讋懾,莫敢枝梧。"注:"小柱為枝,大柱為梧。"

⒃湘東王書:"既殊比興,正背風騷。"《謝靈運傳》:"自漢至魏,文體三變,莫不同祖風騷。"

⒄《西京雜記》:文帝自代來,有良馬九匹,其一曰紫燕騮。《赭白馬賦》:"紫燕駢衡。"《唐六典》:《昭陵六馬贊》:"紫燕超躍。"司馬相如《封禪文》:"招翠黃。"即紫黃也。揚雄《河東賦》顏注:"

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此雲翠駁,即翠黃,翠龍之意。《爾雅翼》:六駁,如馬,白身黑尾,一角,鋸牙虎爪,其音如鼓,喜食虎豹。蓋駁毛物既可觀,又似馬,故馬之色相類者以駁名之。《子虛賦》:楚王乃駕馴駁之駟。徐鉉曰:晉侯乘駁,乳虎見之而服。則象駁之文,理或然也。《世說》:諸葛厷所談,便已超詣。

⒅《莊子》:"燒之剔之。"

⒆蕭子范《直坊賦》:"何坊境之寥闃。"王嗣奭曰:公自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又雲"沉鬱頓挫,隨時捷給,揚枚可企"。平日自負如此,定應俯視一切。今聽許詩,實心推服,不啻口出。其稱他人詩,類此尚多。生平好善懷賢,誠求樂取,從來詞人所少。蓋休休大臣之度也,詩人乎哉!

作品譯文

許先生曾在五台山客居學佛,

學成善業曾出遊北山石壁玄中寺。

我也師從高僧粲與慧可,

自今我還被釋家的思慮寂靜所束縛。

什麼階梯您讓我得到您的智慧穎悟,

卻錯收納我為彼此相當的人。

我離群索居與您相逢恨晚,

十分欣慰的是您啟發誘開我的愚昧之心。

作品評析

此詩作於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黃鶴《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當是天寶十四載長安作。又曰:許十一,當是居五台學佛。

此詩分三段。前二段各八句,後段四句收。首段敘許精禪理。錢謙益箋:曰賓,則暫住也。曰出,則出遊也。得非許生遊歷,亦如鸞公之少住台山,後移石壁者歟?許業已白,而己猶縛於禪,今何所階梯,得子方便之門,而謬引我匹敵乎。包蒙有擊,待其啟發也。

次段言聽許誦詩。許生自誦其詩,渾渾然流出。游衍,從容貌。辟易,驚避貌。捶鈎,喻功之純熟。鳴鏑,喻機之迅捷。穿溟涬,謂思通造化。摧霹靂,謂勢壓雷霆。下凌陶謝,上繼風騷,言其才大而氣古。枝梧,猶雲抵當。推激,謂推尊而激揚之。

末段讚許生,歸結夜聽之意。自超詣,獨能超出也。誰剪剔,無待改削也。詩意之妙如此。使不遇知己,幾於清夜寂寥,公蓋自托為知音也。騰逸曰超,遠造曰詣。剪謂薙其鬃,剔謂刷其毛。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4]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盛唐偉大的詩聖杜甫是大家都喜愛的文學家,他的詩歌情感內斂、沉鬱頓挫,充滿了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很多詩都留下了他的痛苦和沉思。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就表現了作者濟世救民的使命感;「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也表現了他的聖人情懷。[5]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100秒看完杜甫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