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吉林省乾安縣西南部,距縣城35公里處。處在松遼平原西部沉降帶中心,嫩江與遼河之間廣大閉流區中。1993年建立自然保護區,2005年8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保護對象為地質遺蹟、古生物遺蹟、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置:吉林省乾安縣

保護對象:地質遺蹟、古生物遺蹟、珍稀鳥類

總面積:11000公頃

緩衝區面積:4400公頃

景點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建立時間:1993年

景點:乾安縣泥林博物館

核心區面積:3800 公頃

實驗區面積:2800公頃

歷史沿革

1993年建立自然保護區。

2002年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氣候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處地區的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其多年平均氣溫為4.7℃,一月份平均氣溫為-14.9℃,7月份平均氣溫為24.9℃,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00mm左右,且6、7、8三個月降水量點全年總降水量的70%以上。多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年無霜期145天。

土壤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圍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包括有鹽鹼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黑鈣土和粟鈣土等。

水文

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松嫩平原南部松遼分水嶺的北側,地處長嶺-乾安全新世上升區,湖盆座落在海拔150m左右的階地平原;南部是松遼分水嶺,東部是伏龍泉-王府高台地,西部和北部有霍林河和嫩江泛濫平原。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依靠湖面天然降水和坡面徑流補給,集水面積近230km²,雨季水域面積37.5km²。湖的西部有季節性入湖沖溝10條,東部沖溝4條系依靠地下潛水補給,為常年有水的入湖河。該湖為閉流湖泊,其水量入不敷出,湖水不斷鹽鹼化,礦化度高達670g/l,水化學類型為碳酸鈉亞型。 濕地所在地周圍地區的植被類型主要可分成為草甸、沼澤、鹽鹼灘、耕地等,由於長期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農業開發活動日益加大,大布蘇湖周圍原有的地帶性草場即羊草草場類型受到很大破壞,大部分轉化成雜類草草場和草甸草場,主要的放牧地則是草甸草場和沼澤化草甸。在湖盆區內,主要的植物群落則是草甸沼澤、蘆葦濕地、鹽鹼地和岸邊的少量旱生植物群落。

區域範圍

吉林大布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0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800公頃,緩衝區面積4400公頃,實驗區面積28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地質遺蹟、古生物遺蹟、濕地生態系統及珍稀鳥類。範圍在東經123°36′—123°42′、北緯44°45′—44°50′之間,東界為夙字村東南海拔151.3米山峰往東南至最高點海拔172.8米,至學字村北海拔151.5米山峰,沿泥林東溝頭至海拔163.6米,往南至入字村東海拔158.4米,至保護區東南角海拔152.5米;由此折向西,至西物字村北海拔150.7米,經姑字村北海拔145.3米,叔字村北海拔145.2米,為南邊界;由此往北經聶字村東海拔149.7米,溫字村至通讓鐵路海拔138.5米為西邊界;往東經興字村南海拔140.2米,大布蘇鎮南海拔138.5米,夙字村南至海拔151.1米制高點為北邊界。

地質構造

大布蘇湖的成因,學者們也無定論。一種觀點認為,是地殼構造作用形成的,稱「構造湖」;另一種觀點認為,是霍林河改道遺留的湖,受構造影響,稱作「遺留湖」。後者認為大布蘇湖、花敖泡、查干泡之間分布着眾多泡澤,過去似曾連成一體,當是霍林河的古河道。霍林河在通榆一帶轉向東北呈一條斷流,是受松遼分水嶺抬升影響所致。大布蘇湖是鹽鹼湖,而遍布四周的泉水和陷坑卻是淡水。他們認為可能是受構造影響,深層地下水斷裂帶上升的結果,另外,據鑽探資料和衛星照片分析推斷,大布蘇湖水曾向東岸擴展出五公里左右,就是說湖東岸高出水面五十多米的狼牙壩一帶當年竟是湖底。從地貌特徵看,這可能是地殼不均勻構造運動,局部地方抬升造成的,大布蘇湖面積比原來縮小了。

自然環境

大布蘇自然保護區是以大布蘇湖這一相對封閉的現代湖盆範圍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總面積為11000 hm2左右,其中現代湖盆面積為8118 hm2,雨季期間水域總面積為3750 hm2,鹽鹼地面積為1022 hm2,其餘為濕草甸和沼澤(其中蘆葦面積為3300hm2左右),湖中陸地最低海拔為119.8m,湖水水深一般為1m左右。大布蘇湖位於松嫩平原南部松遼分水嶺的北側,地處長嶺-乾安全新世上升區,湖盆座落在海拔150m左右的階地平原;南部是松遼分水嶺,東部是伏龍泉-王府高台地,西部和北部有霍林河和嫩江泛濫平原。大布蘇湖的湖水是依靠湖面天然降水和坡面徑流補給,集水面積近230km2,雨季水域面積37.5 km2。湖的西部有季節性入湖沖溝10條,東部沖溝4條系依靠地下潛水補給,為常年有水的入湖河。該湖為閉流湖泊,其水量入不敷出,湖水不斷鹽鹼化,礦化度高達670g/l,水化學類型為碳酸鈉亞型。

保護區所在地周圍地區的植被類型主要可分成為草甸沼澤鹽鹼灘耕地等,由於長期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農業開發活動日益加大,大布蘇湖周圍原有的地帶性草場即羊草草場類型受到很大破壞,大部分轉化成雜類草草場和草甸草場,主要的放牧地則是草甸草場和沼澤化草甸。在湖盆區內,主要的植物群落則是草甸沼澤、蘆葦濕地、鹽鹼地和岸邊的少量旱生植物群落。

資源狀況

大布蘇湖位於乾安縣西南部,距縣城35公里處。西倚繁忙的通讓鐵路,東靠久負盛名的「狼牙壩」泥林,湖區總面積為79平方公里,其中,雨季時水域面積為38平方公里,旱鹼面積為10平方公里,其餘部分是草地和蘆葦沼澤。大布蘇湖水面海拔133米,湖水深約0.90米,雨季可達1米。「大布蘇」是蒙語,意為鹽鹼湖。

被稱為聚寶盆的大布蘇湖,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據勘測,大布蘇湖鹼、鹽、硝的蘊藏量分別在140——200萬噸上下。硼、碘、溴、鉀、磷等多種元素成份的蘊藏量也很可觀。有關單位對湖水作過化學分析,鑑定屬於重碳酸鈉、重碳酸氯化鈉鎂型。水呈強咸性,pH值達10——11。湖水經加工,便可製成純鹼。純鹼作為重要的化工原體廣泛應用於冶金、玻璃、塑料、造紙、石油、化肥等工業生產。大布蘇湖水鹼性太強,不適宜動物生存。而遍布湖中的大小島嶼上,卻生長着茂密的蘆葦,蘆葦面積達447公頃。

據專家們發掘考證,大布蘇一帶共獲得13種古動物化石,均屬距今2萬餘年,有舊石器晚期人類共生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在距地表面1米左右的橫斷面上,大布蘇一帶顯露出兩個文化層,一個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時期的原始文化,一個是遼金時期文化,從發現的古動物化石和人類活動的遺址看,可以粗略了解大布蘇湖所經歷的巨大變遷,這一帶氣候由濕潤變為半乾旱:湖水由淡變鹼;湖水面積由大變小……[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