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意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大成拳)
前往: 導覽搜尋

意拳又名「大成拳」,為中國武術家王薌齋所創,源自形意拳。

命名由來

王薌齋早年學習形意拳,1926年自南方返回北京後,開始以意拳為名,一改傳統訓練法,教授門徒,但此時仍未有許多徒弟。1928年至上海授拳時,創立意拳社,門徒漸多。1940年,王薌齋在北京,著《大成拳論》(又名《拳道中樞》),該拳曾經被薦名大成拳,後又確名「意拳」。

拳理

意拳注重站樁及意志鍛煉,完全撇棄套路模式[1],通過意識的鍛煉培養,由靜到動,由小動到大動,由慢動到速動,逐步而紮實地提升技擊實力和身體的快速反應能力,揭示了中國武術精髓的部分,獲得眾多中國武術愛好者的好評。目前意拳已經在中國、日本、歐洲、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

發展歷史

大成拳(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11月24日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歲。

薌齋先生少時體弱多病,為求強身健體,學習各種武術

薌齋先生對拳學並不着眼於一技一得的局部學識,更無拳術的派系門戶之見,他認為中國傳統拳術歷史悠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長。

1907年前後,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離師出遊。1913年,袁世凱的陸軍部長靳雲鵬、次長齊振林在北平設立陸軍部武技教練所,薌齋先生受聘主持教務工作,得與劉文華(劉奇蘭先生之子)、尚雲祥、孫祿堂等拳術名家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技藝日臻精深。

1918年,為進一步探索我國傳統拳學的真諦,薌齋先生離家出遊,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寺中方丈心意拳傳人恆林大和尚切磋數月;後經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識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莊先生,經方先生介紹,與鶴拳名家金紹峰先生相識,互換心得。之後王薌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陽與心意拳巨匠謝鐵夫先生相遇,較技敗北,得謝老先生傾囊相授。

1925年,薌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黃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義,後創游龍、驚蛇、鶴戲、揮浪等健舞。

20年代中期,薌齋先生對多年出遊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總結和研究,針對當時武術界崇尚花拳繡腿的時弊和執着於一招一式的片面傾向,為道破是非,闡明真義,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摒棄沿襲幾百年的套路與固定招式招法,參以學理,證以體認,創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無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強調「意」在拳術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創立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一次重大革命[2],曾引起了武術界的極大震動。

視頻

意拳 相關視頻

意拳之道 教的太好了
意拳真功|7分鐘教會你站對渾圓樁(平步撐抱樁)

參考文獻

  1. 大成拳法,知乎
  2. 意拳近代發展傳承史及特點,功夫資訊網,200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