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佑非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佑非洲(科薩語、祖魯語:Nkosi Sikelel' iAfrika [ŋkʼɔsi sikʼɛlɛl‿iafrikʼa],英語:Lord Bless Africa),是1994年至1997年的南非雙國歌之一,亦曾經是納米比亞贊比亞、特蘭斯凱及西斯凱的國歌。作詞及作曲者均為南非的循道宗學校傳教士亞諾赫·桑湯加老師。

一些被公眾認為是聖人的人[1],可能從沒有得到任何教會認可。即使在天主教內,不同教區和不同主教團對不同聖人的敬禮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團通常只敬禮本教團所認可的聖人;有些聖人則只在其家鄉受到敬禮。在東正教[2]中,於教區內去世的成員,一般會在所屬教區的禮儀中被曕仰。

簡介

在種族隔離時期,這首歌是黑人反抗運動的標誌性歌曲。泛非主義運動發展期間,剛獨立的贊比亞及坦桑尼亞均採用這首歌的曲調,並在後來加上新的歌詞使用至今。此外,津巴布韋及納米比亞亦曾採用過這首歌作為國歌。

在1994年至1997年期間,《天佑非洲》與《南非的呼喚》(Die Stem van Suid-Afrika)成為南非的雙國歌之一。1997年,南非通過新憲法之後,這首歌曲與《南非的呼喚》合併,成為《南非國歌》。

1897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附近的一所循道宗學校任教的傳教士亞諾赫·桑湯加老師以約瑟夫·派理作曲的亞伯旋律為基礎,創作了這首《天佑非洲》。在最初的時候只有一段科薩語歌詞。1927年的時候另外七段科薩語的歌詞被詩人撒繆爾·蒙卡西加入。桑湯加在作曲的時候原本採用四聲部和聲降B大調,以突顯其「將當地的旋律與西方和聲相結合」的特點。這首歌很快就在南非教堂之間流行,並且被奧蘭傑高等學校合唱團演唱。而合唱團的創辦人之一的約翰·杜伯當時正在擔任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即非洲人國民大會的前身)的主席。1912年,該曲在大會的閉幕式上被演唱,並在1925年的時候被定為官方閉幕曲。1927年,該曲的樂譜在南非出版發行。

視頻

天佑非洲

南非的國歌:歌詞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兩首分開的歌?
東正教教堂鐘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