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淨沙秋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淨沙秋思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天淨沙·秋思》

別名; 《越調·天淨沙·秋思》

作者; 馬致遠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 散曲

創作年代; 元代

宮調; 越調

作品原文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①老樹昏鴉②,

小橋流水人家③,

古道④西風⑤瘦馬⑥。

夕陽西下,

斷腸人⑦在天涯⑧。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1、天淨沙:曲牌名

2、秋思:曲題

3、枯藤:枯萎的枝蔓。

4、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黃昏,傍晚

5、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6、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公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

7、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8、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9、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遊子,因為思鄉而愁腸寸斷。

10、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文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黃昏時的烏鴉,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纖巧別致的小橋,潺潺的流水,低矮破舊的幾間茅屋,愈發顯得安謐而溫馨。荒涼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馬載着同樣疲憊憔悴的異鄉遊子,在異鄉的寒冷、蕭瑟的秋風裡躊躇而行。夕陽漸漸落山了,但是在外的遊子,何處是歸宿?家鄉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遊子怎能不愁腸寸斷!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恨的元曲——《天淨沙·秋思》。

作品鑑賞

思想內容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摺疊賞析 一、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全曲中,暗喻題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樹、西風;與「夕陽」相呼應的是「昏鴉」,與「天涯」相互呼應的是「人家」,最能觸發旅人(遊子)思鄉之情的意物是「人家」。體現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斷腸人在天涯「。「枯藤老樹昏鴉」與「小橋流水人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將哀物與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天涯」人的思想愁緒。

《天淨沙·秋思》通過對一組客觀事物的描寫,表現出遊子在旅途中寂寞悲涼的心情。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即遊子)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的《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淒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傈兮(淒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着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屬於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着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名家點評 前人論曲,無不推崇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藝術眼光很高的王國維將它列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並評論說:「《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作者簡介

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元代雜劇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詳,以字行於世。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青年時期熱衷功途。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死後葬於祖塋。早年即參加雜劇創作,從事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狀元」之譽。雜劇見於著錄的有15種;散曲集有《東籬樂府》。是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存小令百餘首,套數二十三套。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1]

參考文獻

  1. 天淨沙·秋思,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