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水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天水堂位於中山北路與體育場路交叉處西南角的耶穌堂弄2號,是杭州最早的一所基督教教堂,也是杭州目前五所對外開放的教堂之一。教堂及牧師樓,還依稀可辨,舊貌猶在,特別是庭院內當年傳教士司徒爾種植的銀杏樹和櫸樹,已是高聳入雲的大樹,現被市園文局列為「名木古樹」重點保護。

概述

天水堂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當時美國南長老會,差譴第一批傳教士胡思登、郝理美來杭州傳教,南長老會組織的布道團,最初落腳在杭州市內的城隍山上,並建立了一個據點。山坡上是一排排廟宇和政府官員的住宅,布道團駐地可以說是居高臨下,恰巧正對着當時政府某官員的住宅,每當這位官員的兒子患病,醫生和占卜家們,就把病因歸咎於一股邪氣,說是外國人住在山上造成的。於是地方當局千方百計編造理由,要求南長老會布道團搬遷,當時政府官員也主動配合,撥給天水橋畔(現耶穌堂弄)荒地10畝,作為南長老會布道團上午活動場地。

當時,清政府時局動亂,太平天國軍隊攻打杭州,紮營城外的耶穌堂弄一帶,民房均被燒毀,農田早已荒蕪。雖蘆藩台批了地快,但傳教士住宿仍無着落,住房還需要另租民房解決。直到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差會撥來經費,先在這塊基上建房二間,雖比較簡陋,但還是開放了布道所,落成之日,蘆藩台還特地贈送了「胡郝禮拜堂」木匾一塊以示祝賀,「胡郝禮拜堂」實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禮拜堂,也就是基督教天水堂。

繼胡郝二位傳教士之後,由於布道所需要,差會又差譴了第二批人員來杭州,傳教士名單中,就有司徒爾和他的同事們,同時,差會又增撥建房經費,不久就在耶穌堂弄二號,即「胡郝禮拜堂」原址上,拆去簡易平房,重新建造禮拜堂,並正式命名為基督教天水堂,有在禮拜堂後面新建傳教士住宅樓二幢,男女書房和宿舍5-6幢等一大片建築群,建築用地相繼增撥到80餘畝。胡郝二位傳教士任滿後,於1875年司徒爾主持天水堂工作並開辦了仁慈堂,醫局、女子學校和育嬰堂等服務機構。

關於天水堂布置情景,大同日報在1946年有一篇專題報道,他寫道:教堂朝南,堂內壁上有塊培德女校捐獻的「幸有耶穌」匾額,下面是寫着信徒司徒氏的「基督寶訓」共有八條:1、虛心者福矣,以天國乃其國也;2、哀慟者福矣,以其將受慰也;3、溫柔者福矣,以其將得土地;4、饑渴慕義者福矣,以其將得飽也;5、憐恤者福矣,以將見於恤也;6、清心者福矣,以其將見神也;7、施和平者福矣,以其將稱為神之子也;8、為義而遭迫害者福矣,以其將稱為神之子也。另外兩旁是一副對聯:爾當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爾之神此首戒也,其比亦如之即當愛鄰如己戒未有大於斯之者。這篇報道,在讀者面前,再現了當年天水堂的真實面貌。

司徒爾於1913年病逝後,傳教工作由華人牧師接替,天水堂第一任華人牧師是桑堅堂、第二任牧師是劉德勝、第三任牧師周汗章(其中錢楚雄代過)、第四任牧師是鄭勉余。1958年杭州教會聯合後,宗教活動停止,教堂房屋作為包租產由房管部門租給杭州鏈條廠。1984年落實宗教政策後,教會收回部分房屋,並進行了初步整修即恢復了宗教活動。復堂後主任牧師有張靈光、王彼得。現任主任牧師汪吉生及繆大軍、鮑水清牧師,由於房屋年久失修,形成危房,正在籌建中。經常參加禮拜的信徒約600人。天水堂還負責以堂帶點的工作,帶領下城區基督教艮山、朝暉、東新、華豐四個聚會點的聖工。

當人們到天水堂參觀及禮拜,會想到在這裡生活過的、在中國現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司徒雷登。他在中國度過五十年,其中在杭州有十四年半的時間。他於1876年6月24日出生在耶穌堂弄3號,是司徒爾的長子,他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887年司徒雷登11歲時,他隨父母回美國探親,並留在那裡讀完中學和大學。到了1904年,司徒雷登又回到了闊別17年的杭州。在眾安橋邊的湖山堂做牧師,並在弘道女中和馮氏女中等教會中學任教。37歲那年,他到南京金陵神學院教書,後到北京籌辦燕京大學,出任校長。抗日戰爭中,他蹲過日本人的監獄。由馬歇爾特使推薦,當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任大使期間,曾來杭州故地重遊,訪問期間,當時的杭州市長周象賢很熱情的接待他,還授於他杭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天水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西文化在杭州的美好見證,外賓絡繹不絕來天水堂訪問參觀,對外頗有影響。最近,市政府將中山路一帶劃為文化保護區,以商貿、旅遊、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城市新景區。天水堂必將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文景點。

牧師

牧師,新教多數宗派中的主要教職人員。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約》[1]中以牧人喻耶穌,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師稱呼主持教務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員。

新教各派認為每個信徒都可憑藉自己的信仰與上帝直接相通,教職人員只是引導教徒走向基督的「引導人」,而非「中介人」。在實行長老制的教會中,牧師由地方會眾選舉產生,與長老共同組成各級大會、堂會或區會,並為該會的主持人。在實行公理制的教會中,牧師為各獨立自主的堂會的教務負責人,由信徒直接民主選聘產生。在實行主教制[2]的教會中,牧師(聖公會譯為「會長」)的職位介於主教與會吏之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