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極推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極推手

中文名 : 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也稱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極拳的雙人徒手對抗練習,與太極拳套路是體與用的關係,互相補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後來其他一些武術派別也吸收了這一練習方式,產生了各種流派的推手。清代流傳的拳譜中有一首《打手歌》這樣寫道:"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拔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靜動相隨。[1]

概念

太極推手是以上肢、 軀幹為攻擊部位,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技法以達到借力、發力,使對方身體失去平衡的一項具有對抗性、娛樂性、健身性、傳統性的體育運動。它以四兩撥千斤、發人如彈丸、彈指一揮跌丈外,身體微動彼落空的技藝被人所稱道。太極推手,其宗旨:在不用護具之狀態下,通過推手雙方的陰陽矛盾運動,演練實戰搏擊的一種良好的運動形式。它的研究和訓練是以實戰為目的,通過推手而不斷提高實戰搏擊能力。武術中踢打摔拿四大技術均可在推手中隨意運動,充分體現了太極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傳遞與反饋。推手雙方是信息的載體。在信息輸出與反饋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控制與反控制的精確度。通過信息往復傳遞達到了控制與反控制的目的。信息傳遞也分三個層次,低層次是皮膚知覺傳遞,中層次是氣場感應傳遞,高層次是意念傳遞。

經典拳論

懂勁先後論

夫未懂勁之先,常出頂匾丟抗之病。既懂勁之後,恐出斷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勁,故然病亦出,勁既懂,何以出病乎?

勁似懂未懂之際,正在兩可,斷接無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猶不及,俯仰無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斷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勁弗能不出也。

胡為真懂?因視聽無由,未得其確也。知瞻眇盼之視,覺起落緩急之聽,知閃還撩了之運,覺轉換進退之動,則為真懂勁,則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

有由者,由於懂勁,自得屈伸動靜之妙。有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才為真及神明矣。

明也,豈可日後不慎!行坐臥走,飲食溺溷之功,是所謂及中成、大成也哉。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掤捋擠按須認真,采挒肘靠就屈伸。進退顧盼與中定,沾粘連隨虛實分。手腳相隨腰腿整,引進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心會論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之意之賓輔,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健身價值

太極推手一般採用均勻、緩和、有節奏的腹式呼吸,這有利於改善肺泡通氣量,使呼吸深度加大。太極推手講究蓄勁如開弓,發勁似放箭。採用吸足呼盡的呼吸方法,即節省能量消耗,又提高肺泡氣體交換率,為細胞攝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因此,練習太極推手能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另外,太極推手是中樞神經運動、呼吸運動和骨骼肌肉運動相結合的綜合性運動。對改善血液循環、加強人體體質、提高韌帶的柔韌性和關節的靈活性及祛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流派分類

太極拳推手從運動形式上可分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兩種,創編的太極拳推手對練套路,將這兩種形式人群有機融合,以柔克剛,手推運推,其運動形式表現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而其基本功是訓練掤、捋、擠、按的四正推手和訓練采、挒、肘、靠的四隅推手。太極推手對練套路是吸取了各流派推手的精華而創編的,它具有傳統性、科學性、健身性、技擊性、觀賞性、娛樂性,因而易於普及。

太極推手各派形式諸多。如:推平圓、推立圓、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四正四隅推手、一進一退推手、三進兩退推手、兩進三退推手、大推手、爛踩花推手、散推手等等。如此之多的推手,乃為各派拳師在教拳過程中的創造,其目的有二,一是便於學者進門入道,二是顯示傳統內容之多。有一利必有一弊,無形中為推手而推手,在推手中練推手,從而導致了現代推手競技運動中,大部分運動員不練拳架專練推手,舍本求末。一般人在推手中練平圓、練立圓、練腰胯勁等等,而與拳架脫節。因而難以產生太極高手。真正的推手功夫是在拳架中練出來的,推手只是對意與形的檢驗,是否能夠將拳架中練出來的技擊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而已。

主要流派

推手流派與風格:開展較為廣泛的太極拳推手大致為四大流派,其風格特點各異。

一、是陳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有管腳、拿關節;

二、是楊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棚勁大,以發勁為主;

三、是吳式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柔化為主。

四、是田金龍博士創立的"三搖三擺太極功法"推手,三搖練習引化技術,三擺練習發放技術。"三搖三擺"是對現有五式(陳、楊、孫、武、吳)太極拳的提煉和升華,是太極拳內勁核心,是對太極拳動作結構解析。



視頻

太極拳推手技擊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