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作品名稱:《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送好友嚴武的詩作。此詩既讚美嚴武,也發出他自己「寂寞養殘生」的嘆息。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所以心中那種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不必再用言語解釋。這首詩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沉鬱,情真意摯,淒楚感人。

原文

譯文

遠送你從這裡就要分別了,青山空自惆悵,倍增離情。什麼時候能夠再舉杯共飲,昨天夜裡我們還在月色中同行。各郡的百姓都謳歌你,不忍心你離去,你在三朝為官,多麼光榮。送走你我獨自回到江村,寂寞地度過剩下的歲月。 [2]

賞析

詩一開頭,點明「遠送」,體現出詩人意深而情長。詩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濟驛,有說不盡的知心話。「青山空復情」一句,饒有深意。青峰佇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幾轉,那山仍若戀戀不捨,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終須一別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現了詩人那種不忍相別而又不得不別的無可奈何之情。

傷別之餘,詩人自然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潔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別,在月下同飲共醉,行吟敘情,離別之後,後會難期,詩人感情的閘門再也關不住了,於是詩人發問道:「幾時杯重把?」「杯重把」,把詩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這裡用問句,是問詩人自己,也是問友人。社會動盪,生死未卜,能否再會還是個未知數。詩人送別時極端複雜的感情,凝聚在一個尋常的問語中。

以上這四句倒裝,增添了詩的情趣韻致。前人說得好:「詩用倒挽,方見曲折。」首聯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會顯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頷聯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會顯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現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這正是此詩平中見奇的地方。

詩人想到,像嚴武這樣知遇至深的官員恐怕將來也難得遇到,於是離愁之中又添一層淒楚。關於嚴武,詩人沒有正面頌其政績,而說「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說他於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出守外郡或入處朝廷,都榮居高位。離任時東西兩川屬邑的人們謳歌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言簡意賅,雍雅得體。 最後兩句抒寫詩人送別後的心境。「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獨」字見離別之後的孤單無依;「殘」字含風燭餘年的悲涼淒切;「寂寞」則道出知遇遠去的冷落和惆悵。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嚴武的真誠感激和深摯友誼,依戀惜別之情溢於言表。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