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爾特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爾特
出生 1900年4月28日
弗蘭涅克
逝世 1992年12月5日
國籍 荷蘭
別名 Oort Jan Hendrik
職業 天文學家
知名作品 最先提出銀河系自轉學說

奧爾特 (Oort,Jan Hendrik,1900年4月28日 - 1992年12月5日), 荷蘭天文學家在格羅寧根大學卡普坦的指導下學習,[1]。他在萊頓天文台度過他的職業生涯;1924年到那裡,1945年成為台長。

他是卡普坦最後一個學生,所以把卡普坦對大量恆星總體運動的研究繼續下去對他是相當合適的。 在這過程中,他得以把卡普坦的雙星流假說變得更有條理:1927年他證明我們的星系繞其中心自轉。既然我們的星系並非固結為一體,而是由各單獨的天體組成的,所以它不是整體地轉動的,而是靠近銀心的恆星比遠離銀心的恆星運動得快,正象土星環內圈比外圈轉得快一樣,也正象太陽系內行星比外行星繞太陽轉得更快一樣。 由此得出,比我們的太陽更靠近銀心的恆星轉得比我們快,而我們的太陽則比距離銀心比我們更遠的恆星轉得快。

1927年奧爾特把卡普坦的雙星流(一個超前,一個落後)用銀河系自轉的圖像重新加以解釋,證實了林得布拉德於前一年得出的這個結論。從我們周圍恆星的運動,奧爾特證明了銀心的方向在人馬座;在這一點上他與卡普坦不一致,而與沙普利是一致的。不過,到了1930年,奧爾特根據特朗普勒發現的星際塵埃雲(它們吸收星光體減暗,因而使星體顯得比實際上要更遠)把銀河系的大小按比便縮減了。他計算出銀心的距離在三萬光年處,而不是沙普利的五萬光年;關於銀心的距離,現在採納的就是奧爾特的數據。 還可以證明,太陽大約二億年繞銀心轉一周。從這個繞轉周期和太陽到銀心的距離,還可以證明銀河系的質量大約等於太陽這樣大小的一千億顆恆星的總和。

關於銀河系一般結構的知識是從奧爾特的上述工作開始才有的。他對銀河繫結構的各種細節一直在進行專門研究。自從詹斯基發現外層空間的射電波發射以後,射電望遠鏡成了研究銀河系的基本工具。射電波可以穿透普通光線透不過的塵埃雲,所以用射電望遠鏡可以研究銀心(用普通光學望遠鏡永遠看不見)。 這種研究最好的辦法是在二次大戰中荷蘭被德國占領的艱難歲月中提出來的。由於國土被占,天文台關閉,儀器封存,剩下的只有不可征服的心。奧爾特研究組的一名成員范得的斯特1944年作了計算,看來構成氫原子和電子和質子似乎應該每幾百萬年一次,自發地變換彼此的取向,這時將發出21厘米射電波輻射。普通數量的氫原子發出的這種射電波,其強度當然低得測不出來;但是分散在星際空間的氫原子的總量必定很大,足以輻射出可觀的21厘米射電波。

隨着戰爭結束,荷蘭重獲自由,就有可能去證實這項純理論的推測。1951年奧爾特和他的研究組正是這樣做了。他們探測到了"氫之歌"。用這支"歌"描繪的圖像使天文學家們能夠追溯銀河系旋臂的結構(氫的濃度在旋臂處最高)。因此,本世紀五十年代這十年中,銀河系旋渦結構被描繪出了若干細節。

成就榮譽

主要成就1950年奧爾特提出一個有獨創性的彗星起源理論。他認為大量彗星構成一個巨大的小行星雲,把太陽裹在碩大一個距離(一光年左右)的小行星帶中。由於附近恆星的引力攝動,小量彗星不斷被拋進太陽系中來。奧爾特估計,原有的彗星中約有20%,已被這樣拋了進來。[2]

相關影片

 

文獻來源

  1. 1926年取得博士學位
  2. [https://baike.so.com/doc/6358916-6572551.html 奧爾特】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