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果

姑娘果 姑娘果別名,戈力、燈籠草、燈籠果、洛神珠、泡泡草、酸漿,菇蔦,掛金燈、菠蘿果、姑娘,超市里標寫的是「美國珍珠果」北方叫「洋姑娘」、「香姑娘」,南方則叫「含羞果」、「含笑果」。果皮薄而韌,果肉甘甜,內藏很多細小的種子,但不妨礙食用。這種水果不僅美味可口,而且含有多種維生素,對睡眠也有積極作用,因為它可以作為人體所需的大量營養物質。[1]
形態特徵
姑娘果一年生草本,系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粗節中,四方形有稜,全株密生短柔毛,高25~60cm。莖多分枝。葉互生,通常有二葉生於節上,卵形至卵狀心形,長4~8cm。寬2~6cm,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萼鍾狀,5裂;花冠鍾狀,淡黃色,直徑6~10mm,5淺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紋;雄蕊5,花葯黃色;子房2室。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2cm,外包以膨大的綠色宿萼;宿萼卵形或闊卵形。 宿萼略呈燈籠狀,多壓扁,長3~4.5cm,寬2.5~4cm。姑娘果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5條明顯的縱棱,棱間有網狀的細脈紋。頂端漸尖,基部略平截,中心凹陷有果梗。體輕,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棕紅色或橙紅色果實。果實球形,多壓扁,直徑1~5cm,果皮皺縮,內含種子多數。宿萼味苦,果實味甘、微酸。[2]
生在什麼地方
姑娘果原產於中國,南北均有野生資源分布。酸漿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現在在東北地區種植較廣泛。其他地區種植較少,仍屬稀特蔬菜。正統的東北名稱是:菇蔦 ,姑娘果有紅菇蔦黃姑蔦之分。分布於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長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浙江,上海,安徽、貴州,雲南,四川等地。[3]
功效與作用
姑娘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很高,胡蘿蔔素等高達18種以上的人體營養元素,這類維生素在人體中主要是清除自由基,減少其對機體細胞的損傷,另外,也能幫助清除皮下的色素、毒素,有消除色斑的作用,姑娘果中β-胡蘿蔔素的含量也很高,這是其呈色的主要原因,這類營養物質在人體中會轉化成維生素A,參與眼睛內視紫紅質的合成,增強眼睛的暗適應能力和呈色功能。具有治咳、咽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姑娘果中鐵元素含量最高,鐵元素在人體中也十分重要,直接參與人體中血紅蛋白的合成,對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貧血症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姑娘果中氨基酸種類豐富,含有很多種氨基酸,其中包含有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因此,食用姑娘果可促進自身免疫蛋白的合成,增強免疫力。姑娘果直接食用果實味道酸澀,植物酸的含量也不低,有較強的抑菌殺菌的作用。[4]
栽培技術
姑娘果播種前,以溫水浸泡,更有利於發芽,浸泡時間為10分鐘左右;在播種時,可先對育苗畦進行施肥、淺翻,後澆水,待水滲透後,便可播種。姑娘果育苗成功後,一般最好在出苗時控制溫度在25度,晚上也可以適當降低溫度。幼苗第一次開花時便可定植;起苗應保持其完成性,避免對根部造成傷害;而每公頃定苗株數約為75000株左右,行距應保持為28厘米左右。姑娘果定植時,需澆水充分,也可根據氣候變化而決定澆水次數,保持姑娘果成長期的土壤為疏鬆狀,土壤溫度應在10度以上,然後按每株間距15厘米左右、每行間距20厘米左右的密度進行種植。姑娘果植株調整:姑娘果植株調整多為第一次結果後,可對分支較多部分進行修剪,而成熟期分支較多,接地性較強,可使用竹竿支撐。而第一次結果採摘後,保障第二年質量,摘取樹苗頂心,會停止生長,但有利於集中吸收養分,保產豐產。<ref>姑娘果的栽培技術</red>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