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姜樂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姜樂靜,(1962-),是台灣台中市第二位開業的女性建築師,九二一地震後,致力推動學校重建之「新校園運動」。[1]

姜樂靜出生於台灣台中市,臺中市私立曉明女子高級中學傑出校友,求學期間受到修澤蘭王秋華等女性建築師的影響,選擇就讀東海大學建築系[2]。1988年畢業,次年考取取建築師執照後,1991年開立姜樂靜建築事務所,第一個公共工程案為台中20號倉庫。2002年,東海建築研究所畢業[3]

姜樂靜的設計理念承襲了東海大學關懷社會的取向,認為建築應該與人充分的溝通,並運用當地的文化、環境特質來形塑適切的空間[3];她也是台灣「山海城鄉校園」的重要推手,透過建築與文化的結合,消弭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距離[4]。在重建校園的同時,她也與跨領域的文化團隊合作編寫了「潭南四書」,傳承部落文化[5]


姜樂靜小檔案

  • 建築師:姜樂靜
  • 年齡:逾40歲
  • 學歷: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系
  • 設計特色:原創、自然、人性化
  • 作品類型:學校、修道院、教堂、農業及休閒空間、電廠行政中心、舊建築再利用、私人別墅
  • 近年主要作品:台中20號倉庫、南投縣親愛國小、南投縣仁愛國中、南投縣潭南國小、台南市家齊女中
  •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焦點新聞

【女建築師專訪】姜樂靜- 台灣新校園運動推手

以永續校園、綠建築標準規劃的台中大墩國小,獲得2010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大墩國小整體建築以灰+白為基礎色調,這兩個顏色是很好搭配與揮灑的顏色,再大膽帶入較為沉靜的紫色與藍色作為點綴,另外在教室的門片也挑選一些粉嫩顏色帶入,透過適度的色彩配比,會讓整體空間呈現活潑質感的調性,但並不能濫用,看過有些學校是為了用而用,不僅沒思考過搭配性還用了濃厚色彩,太強烈的色彩應用會讓人覺得空間喧鬧,靜不下來。[6]

除了色彩之外,我也用了一些可愛的白色小火磚貼飾教室外牆增添圓潤感,廁所的地方則跳色應用藍+白的小火磚,讓空間看起來更加童趣可愛,搭配抿石子灰樸的基底,其實搭配起來很有趣的,而像是用來支撐結構的粗大柱體,也在上下兩端白色磁磚滾邊增加細緻度與層次感,從一些小地方來增加質感與細膩度。

美感的養成其實是在生活周遭環境的潛移默化,如果從小就接觸美的事物,未來自然就會對品質與質感有所要求,因為它已經深入靈魂血脈成為滋養人格的養分,我知道有時候是學校體制的問題沒辦法,但每次看到學校的掃具花盆很醜、很制式,我還是很看不過去(笑),我們沒有從小就給予孩子美的生活環境,自然就不會去要求,國人總是自信心不足,認為國外的東西多美多好,但台灣自己其實就有很棒的東西,我也希望從這些小細節薰陶並養成。

當時規劃時有考量到學生活動的尺度與空氣對流等因素,因此讓出兩棟教室建築中間這塊活動的「波妞中庭」,教室設計上特意將門片安排在中間,形成良好的教室分區動線,而窗邊也安排充足的展放需求桌櫃,並帶入充裕的日光。另外教室左右大開窗的規劃,則讓自然風匯流引入涼風,也將教師辦公室往廊道外推,成為一個獨立空間概念,並可輕易觀察廊道上的動態。全校建物如太極鬆身與甩袖流線的平面配置,增加引風的縫隙,而打開節點調整經絡減少師生關係的緊張與不適,就能無障礙與高效率的學習。

另外在設計活動中心時,因地面下的均溫低於地面上溫度,特別將地板下潛規劃出階梯式座位,並順著建築體的圓弧線條依序開氣窗增加對流。天花板運用集層木的交叉堆疊,創造凝聚的力量,並精算承重力學與跨距,組合後再一根根懸吊上去。好的設計不一定要用多貴的建材,我就是要用最省的預算創造出最好的效果(笑)。

姜樂靜 用建築消弭文化落差

【趙曉慧╱台中報導】921地震之後,有一群青年建築師走入中部山區,重建受損的小學,並陸續獲得各項建築大獎的肯定,姜樂靜是其中少數的女性。她帶著對原住民的情感與關懷,蓋出具有生命力與部落特色的小學,每天陪伴學童的笑聲倘佯在山谷間。[7]

雖然工作室在台中市,但姜樂靜有著與都會區不同的特質。短髮、戴黑框眼鏡,採訪當天,她穿了一件印著「來去宜蘭」的白色T恤,戴著一頂小巧的編織草帽,背上一個小包包,開著吉普車帶記者上山,笑起來率真又爽朗。

重建921受損小學

為什麼當建築師?姜樂靜說,小時候很活潑,曾經被修女喚做「姜樂動」,因為經常搬家,空間也不夠大,只好到街道上或圖書館玩耍。父親開了一家電器行,有很多機械工具,母親則是酷愛旅行。這一切,啟發她的空間敏感度和探索性格。

南投縣仁愛鄉彷彿是姜樂靜的「地盤」,山路雖然蜿蜒、陡峭,但她行車自如,還細數著部落的故事。作品散見各個角落,包括親愛國小、仁愛國中、萬豐國小、春陽天主堂、曲冰天主堂、廬山溫泉停車場外觀設計等。

來到最偏遠的萬豐國小,年輕女老師向姜樂靜打招呼,「她是我大學時認識的小妹妹,現在已經長大了。」姜樂靜在東海大學建築系大一那年暑假,結識了布農族曲冰部落的大小朋友,自此埋下20年後重建921災區建築的伏筆。

為了做好重建案,姜樂靜深入了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模式與部落空間,將這些特質放進建築中。例如親愛國小操場的高塔,則取材自泰雅族的「望樓」。廬山溫泉停車場的天花架及立面裝飾板,用鋁條模仿原住民編織的紋理搭成。

建築融入部落文化

在重建信義鄉潭南國小的過程,姜樂靜還與文化界的友人組成工作隊,將布農族的傳統整理成一套《潭南四書》,幫助原住民重新拾回部落的精神。 姜樂靜用建築與文化,消弭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的距離,她是原住民的建築師與好朋友。

部落元素 現代機能

我設計仁愛國中,用很多部落的元素。教室牆壁以石板疊成,配上部落的紅色與黑色等代表色;窗戶使用白色的推射窗,開窗時讓自然風最大面積地吹進來,造型獨特。 在不同高低差的教室與教室之間,用懸空橋做成空中走廊,學童在橋上奔跑的身影,相映藍天中流動的白雲,成為校園中的風景畫。有些屋頂設計成觀星台,白天時看到山巒與河谷,晚上時,可以躺在木地板上看星星。

我不用水泥做欄杆,改用擴張網或鋼件,讓建築物變得輕盈,也不會遮蔽觀賞山林景致的視線。而且還可以雕塑建築物的細部,與粗曠厚重的建築主體,形成一種粗與細的對比。 從設計裡可以幫助原住民了解,以後蓋民宿要怎麼設計空間、用什麼材料,而不是拿水泥蓋透天厝。這不僅可以提振原住民的自信,對建築物也會比較有歸屬感。

建築設計獎項

2001年因重建設計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校舍,獲得遠東建築獎「921校園重建特別獎」傑出獎; 2010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曾獲得內政部傑出建築師獎、遠東建築獎校園特別獎首獎、綠建築獎、傑出建築師獎等。

代表作品

台中火車站20號倉庫、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仁愛國中、親愛國小、二林高中、國立馬公高級中學、新民國小、大墩國小等校園設計案…等[5]


視頻

《週日 與歌劇院有約》20180325 : 建築師姜樂靜的歌劇院劇場筆記


2018遠東建築新人獎決選評審-姜樂靜建築師


定義一條線,在大地上的書寫 | 姜 樂靜 | TEDxProvidenceUniversity



參考資料